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教育频道

晋源教师孙辉的海外答卷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毕晶晶 2025年09月10日 08:20

  孙辉的书桌上,静静躺着一把素雅的折扇。扇面上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写满了中柬文的名字——那是柬埔寨孩子们在他临别时最深情的赠礼。每一个名字,都连着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一个笔画,都藏着一个2024年夏天在禄山市华侨学校的故事。

  “如今每次看到这把扇子,那段日子就像暖流一样重新涌上心头。”孙辉轻声说道,“那不只是一段教书的经历,更是我人生中最温暖的一章。”

孙辉和柬埔寨学生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跨越山海 使命启程

  2024年,晋源区教体局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经过多轮遴选,晋源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孙辉脱颖而出,成为该区首批赴海外援教的中文教师之一,前往柬埔寨贡布省禄山市华侨学校开展中文教学工作。

  去年8月9日,孙辉与山西省其余13名教师从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出发。当飞机降落在金边国际机场时,83岁的禄山市柬华理事会会长谢理坤先生早已带着理事们守候多时。老人双手合十,用带着潮州口音的中文亲切地说:“终于把你们盼来了!”那一刻,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都被这片土地最初的热情融化。

  前往禄山市的4个多小时车程,成了孙辉难忘的“第一课”。车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颠簸而行,窗外摩托车与牛羊并行,远处是绵延的热带雨林,零星的高脚楼点缀其间。抵达时夜幕已垂,一座鹅黄色的教学楼在月光下静静矗立。

  学校为中国老师安排了简朴的宿舍:一间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木床、书桌、空调等一应俱全。推开窗,潮湿的热带晚风迎面拂来,远处墨色的丛林轮廓在暮霭中隐约可见。孙辉知道,这里将成为他践行教育使命的起点。

  智慧教学 叩响心灵

  在学校,孙辉担任五年级中文班主任,同时负责音乐和书法课。第一堂课,他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室里40多个学生,年龄从12岁跨越到22岁,中文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孩子每天徒步几十里来上学”,孙辉回忆道,“因为他们相信,中文不只是语言,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新版的教材,他就用手机连网络,每天熬夜整理资料、更新教案。他的相册里存满了中国的风光照片、城市影像……这些都成了他最生动直观的教具。

  为帮助学生克服“开口难”,孙辉引入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设计“今天我当小老师”的课堂环节。18岁的丹博言原本因表达不畅而怯于开口,通过在DeepSeek上反复练习组织语言,他渐渐找到表达节奏。期末时,他已能自信站上台,流畅地说道:“中文给了我新的思维方式,我想去中国读大学!”

  辛勤耕耘,终见微光。在2024年度全柬华侨学校“大使奖”作文比赛中,该校学生荣获小学组一等奖。学生晶赛金在《柬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孙老师让我们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孙辉深感欣慰,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文化交汇 情感共生

  在柬埔寨,孙辉从不把自己仅仅当作“教中文的老师”。他更愿意成为一座桥,连接两种文化,也传递温暖与理解。

  他向孩子学柬语,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做他的“小老师”,认真地在他本子上写下“吃饭”(娘掰)、“你好”(苏斯得)。这种双向的交流让他们迅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学校,他组织“我爱说中文”演讲比赛、“中秋月圆”主题班会,让学生触摸中国文化的温度。他还联络国内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飞盘等体育器材,校园里第一次有了像样的课间活动。

  教学之外,孙辉陆续撰写20多篇教育手记,发表在本地报刊上,分享中文教学经验。2024年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他作为教师代表受到汪文斌大使接见。“你们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大使的勉励让孙辉倍感责任重大。

  中柬缘长 薪火不熄

  今年7月,援教期满。离别前一天,学生们为他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欢送会。孩子们穿着最好的衣服,用仍显生涩的发音唱起《朋友》。学生谢宝财代表全班送上那把写满名字的折扇,16岁的少年声音哽咽道:“老师,您让我明白学中文不是为了打工赚钱,是为了更好地看懂这个世界。”

  如今回到太原,孙辉仍时常通过微信远程辅导那些柬埔寨的孩子。每当屏幕那端传来“老师,我的中文又进步了,将来我也要做像您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消息,他总是忍不住微笑。

  “总有人问我,短短一年能改变什么?”孙辉说,“你看,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中文,更学会了用中文思考和追梦,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教育的种子一旦落地,便能跨越山海,在另一片土壤发芽。而孙辉,这位来自晋源区的教师,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持续守护那些希望的嫩芽,直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