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教育频道

面团里揉出的成长路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于健 2025年08月29日 09:03

  

  孤独症学员在面包房制作面点。

  清晨7时的太原,阳光刚爬上树梢,麦香烘焙坊的玻璃门就透出暖黄色的灯光。18岁的孤独症青年小宇,系着蓝白格子围裙,正踮脚探向操作台最上层的面粉袋。他的手指在触到布袋的瞬间微微蜷缩,随即又稳稳提起——这个曾因触觉敏感抗拒接触粗糙面料的少年,如今能熟练地按配方称出500克高筋粉。

  近日,记者从山西爱馨融合教育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像小宇这样的大龄孤独症青年有12名。他们为这些孤独症青年提供了以烘焙为核心的康复与技能培训。通过“适应课程”帮助学员克服触觉敏感,设计“烘焙社交剧本”和“茶歇时间”,模拟并实践社交场景,提升沟通与互动能力。经过培训,学员不仅能熟练完成揉面、发酵等操作,部分学员还可独立服务顾客,应对简单社交情境,在精细动作、情绪管理及社会适应力上均取得显著进步,为其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面粉与耐心的交织

  “第一次让小宇碰面团时,他整个人像被针扎到似地弹开。”爱馨融合教育中心的彭老师,依然记得去年秋天的情景。这个总爱反复排列积木的18岁男孩,对黏在手上的面粉有着本能的抗拒。如今在面包店的开放式厨房里,小宇正专注地用刮板将面团切成等重的小块,每块误差不超过5克。

  这样的转变始于3个月的基础培训。爱馨融合教育中心开发了“五感适应课程”:先用彩泥模拟面团触感,再过渡到低温黄油与面粉的混合,最后才接触需要反复揉打的主面团。“我们把面包师的‘扩展阶段’拆解成28个小目标,每个目标对应一枚星星贴纸。”彭老师展示着学员成长手册,小宇的页面上已经贴满了星星。“孤独症孩子对重复动作有天然优势。”店长张姐笑着说,“小宇做的蝴蝶酥,层次误差不超过3毫米,老顾客都指定要他做的。”

  没人知道,这个能精准控制力度的青年,曾因别人碰他的工具而崩溃大哭。现在,他会主动把刚出炉的司康装进纸袋,轻声说“请慢用”——这句话,他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两周。

  烤箱里的社交密码

  下午3时,17岁的小杰站在烘焙坊的柜台后,手指向价目表上为顾客推荐面包。当顾客指向某款面包时,他立刻转身,从货架上取出货,动作流畅得像预设好的程序。“以前他只会说‘要’或‘不要’,现在能根据顾客表情判断是否需要推荐。”陪岗老师李老师悄悄地说,“上周有个阿姨夸他眼睛亮,他居然笑了,还多给阿姨送了块试吃装。”

  小杰的转变得益于爱馨融合教育中心设计的“烘焙社交剧本”。他们把顾客可能说的话整理成20种场景,比如“这个甜吗”对应“有一点,里面加了蜂蜜”;“能便宜点吗”则回应“会员可以打九折”。李老师介绍说,学员们先在中心的模拟店铺练习,再到合作门店实战,这样,可以让大龄孤独症青年找到就业方向。

  在休息区,几个孤独症学员围坐在一起吃下午茶。这是“茶歇时间”——让学员们在熟悉的环境里练习闲聊。“小宇昨天说他发现黄油软化到25摄氏度时最香,大家就真的凑在一起看温度计。”李老师说,这种围绕烘焙的话题,成了打开心门的钥匙。

  17岁的小凯正在给刚出炉的面包喷蒸汽。这个曾害怕吸尘器声音的男孩,现在能分辨出烤箱预热完成的提示音。当隔壁蛋糕店的师傅过来借糖霜时,他主动打开储物柜指给对方看。“上周他还把上门推销的赶走了呢。”李老师感慨,“他慢慢明白,哪些是需要拒绝的,哪些是可以帮忙的。”

  揉进时光里的希望

  傍晚6时,面包店的灯光渐次亮起。小杰站在门口送顾客,手里握着刚冷却的法棍。当熟悉的阿姨说“明天还来买你的牛角包”时,他突然说了句:“明天有新品”,这句不在“剧本”里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反应过来后,阿姨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而他,没有躲开。

  操作间里,小杰正在清洗烤盘。水流过不锈钢表面的声音,和他哼的不成调旋律混在一起。小杰把最后一盘吐司推进醒发箱,设定好温度。40℃,这个数字他记得比自己的生日还清楚,而小宇,已经开始准备明天的面团。

  橱窗里,学员们制作的星星形状面包正在灯光下闪烁。它们或许不够完美,有的烤得略焦,有的形状歪斜,但每一个都膨胀着倔强的生命力。就像那些在麦香里慢慢舒展的灵魂,在面粉与水的拥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与形状。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