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走访发现,来咨询小饭桌用餐事宜的,除了学生和家长外,还有附近的上班族,他们看中了小饭桌的饭菜好吃、价格实惠。(《太原晚报》8月26日)
上班族的加入,使得中小学周边的小饭桌不再只围着学生转。这一用餐模式,在展现民生资源灵活价值的同时,也为创新城市便民服务提供了生动样本。
上班族与学生“拼桌”,藏着双向奔赴的温暖。对上班族而言,小饭桌是解决“午餐焦虑”的良方。相比重油重盐的外卖、价格高昂的连锁快餐,这里的家常口味更贴合健康需求,公道的价格还能大幅降低生活成本。对学生来说,成人的加入并非“挤占资源”,在互相交流中,孩子们能开阔视野,感受多元的生活智慧。
上班族“拼桌”也为小饭桌的规范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以往,大部分小饭桌存在服务单一、时段闲置等问题,而上班族的需求恰好能推动经营者优化服务,如调整就餐时间、细化场地分区等,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出“学生营养餐”“成人简餐”等差异化菜单,既守住了服务学生的初心,又拓展了便民服务的边界。
这一现象也为城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民生服务不必局限于单一群体,通过合理规划、错峰利用,便民服务点也能释放多元价值。比如可引导小饭桌在非就餐时段,成为学生的临时托管点、上班族的临时休憩区;社区也可借此探索“一店多能”的便民模式,将小饭桌与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联动,打造覆盖学生、上班族、老年人等多群体的便民服务圈。
上班族“拼桌”小饭桌,不是资源的争抢,而是民生需求与服务创新的良性互动。只要守住安全底线、坚持便民初心,就能让小饭桌这个充满烟火气的民生服务点,在满足多元需求中持续释放民生温度,为城市便民服务的精细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