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校大学生利用宝贵假期,主动到家门口的社区担任志愿者,在儿童托管、服务老人等方面展现青春作为。(《太原晚报》8月13日)
暑假可以玩儿,也可以学习——尤其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大学生志愿者的红马甲出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托管班、楼道街角,这群年轻人用暑期实践写下动人青春注脚。
这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认知课”,让象牙塔中的知识照进现实肌理。赵银凤从对医保政策一无所知到对答如流,宋艳晗从担心“代沟”到成为老人信赖的“反诈讲师”,展现的正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如何与陌生人熟络起来,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政策条文,怎样让老年人听懂智能手机操作——恰是对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的实战训练。这种接地气的成长,让年轻人真正懂得“社会”二字的重量,意识到政策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里,治理的精度体现在每一处细节服务中。不知不觉中,他们对“数字鸿沟”有了更加具象的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不无裨益,因为他们真正走进了基层群众的心中。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大学生的加入,缓解了服务压力,也带来了新视角与新方法。他们也许稚嫩,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有热情,有知识,有助于破解基层服务中的“路径依赖”,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与完善。当吕天乐规范单车的身影被居民点赞,当祁嘉栋的陪伴让独居老人倍感温暖,我们看到的是青春力量与社区需求的完美契合。
这是一场令人温暖的“双向奔赴”: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年轻人为社区带来了生长的力量。双方各取所需、皆有收获,这或许就是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