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吸引“粉丝”关注,尖草坪区男子刘某在网络散布街头持刀伤人的谣言信息,扰乱公共秩序。8月11日,尖草坪警方通报,刘某已被柴村派出所行政拘留。(《太原晚报》8月12日)
一条122秒的虚假视频竟获得30万次浏览量,也为始作俑者换来七日行政拘留。这起典型案例撕开了网络时代流量崇拜下的治理痛点:当谣言借助算法推荐和社交传播如病毒般扩散,每个点击、转发都可能成为扰乱公共秩序的“助推器”。
网络时代,为谣言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本质上是流量异化催生的畸形产物——看的人越多,流量便为谣言加速赋能。刘某的行为绝非个例,其背后既有发布者“流量换收益”的功利算计,也暴露出部分网民对信息真实性的漠视——在好奇心驱使下,人们往往不经核实就随意点赞转发,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人”。
不信谣、不传谣,说起来简单——查看来源出处,现实层面却不容易。内容惊悚的信息更具有吸引力,许多网民更热衷于偏听偏信“小道消息”,于是在平台流量算法的加持下,助推了谣言的破坏力。
治理谣言需凝聚多方合力。除了网民提升素养、自觉抵制外,也需要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治力度,只有法律及时亮剑、果断出击,才能释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
对于没能履行主体责任的互联网平台,也须连带进行惩戒,以倒逼其改良算法,从源头遏制传播,不给造谣者生存空间,进而斩断谣言链条,还网络一片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