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悉心打量身边的非遗宝藏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孙达佳 2025年08月12日 09:39

  每天路过的街巷,砖缝里藏着千年砖雕的纹样;常买的六味斋酱肉,红褐色酱汁里熬着近三百年的老汤;巷口老陈醋坊飘出的酸香,是比任何地标都更鲜活的城市气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市井百态,深藏着我市1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7月起,《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铺开,我们才恍然,是时候好好打量打量身边的非遗宝藏了。

  走近散落在市井烟火里的古老文化。“山西民居砖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永胜抢救的2500余件砖雕,或许就曾嵌在老家的门楣上。“福禄寿喜”的图案,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先人将伦理教化、生活愿景刻进砖石的智慧。老宅屋脊上那尊琉璃兽,“孔雀蓝”历经风雨不褪,正是琉璃烧制技艺的杰作。六味斋的酱肉柜台前,排队的人总在等那口醇厚。却少有人知,这滋味来自几十味中药材的“君臣佐使”配方。巷尾饭馆的抿尖面在箅子上“跳舞”,猫耳朵在沸水里打转,不远处,刀削面师傅手中,面团化作柳叶,勾勒出太原“面食之都”的非遗图谱。街头唱莲花落的艺人、竹板敲出的声响里,不单有斑驳的旧时光,还唱着太原的新光景,不妨多站会儿听听新唱词,感受非遗与城市共同生长。

  从今天起,用目光重新审视千年古城的新肌理。我们跟随记者们的笔触,看到祁伟成团队七上五台山,以木为骨,以榫为魂,造出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精微模型。周中伟将现代声、光、电技术嫁接到传统五彩布扭彩工艺上,让清徐彩门楼惊艳四方,也让我们恍然,原来传统可以这样“潮”。不远处的清徐徐沟背铁棍上,孩童化身“嫦娥”“哪吒”,在高杆上翩然起舞,与彩门楼的光影融合。晋祠庙会上,敲鼓的大爷与直播的汉服姑娘同框,老味道与新表达碰撞出火花,勾勒出这座城市别样的文化表情。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创造出老陈醋主题冰淇淋与月饼,让太原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郭杜林晋式月饼不再仅限中秋,它超越食物的本味,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记。晋剧,早已不只是传统戏曲,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移植、改编、新创剧目超过三百部,用扎实脚印踏出时代回响。

  从今天起,用一份偏爱让非遗扎根生长。王银凤的太原剪纸作品销往16个国家及地区,剪刀下的悟空、关公成了文化使者,让人为这座城市的创造力自豪。当韩金牛让沉寂30余年的风火流星重燃,看少年们挥舞火链划出璀璨弧线,便会懂得“人”才是非遗的珍贵载体。每年腊八节,市民可品尝免费的药膳八珍汤,水塔醋业把清徐老陈醋酿醋坊变成文化体验馆,太原锣鼓的鼓点总在节庆时震颤街巷——这些扎根民间的传承,原来一直都是太原人重要的情感纽带。

  这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太原写给过去的情书,更是递给未来的请柬。这时候,买一块郭杜林月饼,不只是过节,更是珍视团圆的心境。看一场晋剧,不只是娱乐,更是稳稳接住城市的文脉。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参与,都在源源不断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