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抗战中的太原:搜集书报杂志 提供战略情报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张晋峰 齐向真 特约通讯员 崔振刚 2025年08月07日 07:17

郑校先和夫人王伟的合影(资料图片)

  情报是战争中的无形武器,从古代斥候到现代卫星,情报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情报战场上的故事。

  急需战略情报

  故事的主人公叫郑校先,原名郑廷德,山东省聊城人,生于1919年11月18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中共领导的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1938年12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3月分配到八路军120师师部锄奸部任主任科员,同年12月任师政治部驻阳曲情报工作站站长、阳曲县统一对敌斗争工作团政委。

  1944年春,党中央为了开展战略研究,急需大批敌伪书报杂志,特别是日本出版的军事、经济年鉴之类的资料。有些资料,只有敌占区北平、天津、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中日本人开的书店才有,至于一般的书报杂志,在太原或县镇即可买到或定期订购。于是,中央社会部和晋绥军区首长指示郑校先和他的战友,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快地、经常性地弄到这些战略情报资料,直接送到军区所在地兴县,然后转送延安。

  意义非同小可

  郑校先把搜集购买书报杂志的任务跟同志们讲了后,有的同志认为,这些公开售卖的东西,算不上情报。因为大家平时接触到的情报,都是部队番号兵员、兵力部署等,没有从战略上来考虑情报工作的含义和范围。

  郑校先解释:“一个国家要打仗,除了军队开赴前线之外,还要有足够的后备力量,而战争是和政治、经济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战争政策和措施的改变。从这些公开的书报上,当然不能找到什么具体的战术情报,但可以从政治、经济、国情、国力分析判断出战争的形势和趋势,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战略部署和策略方针。”

  联手爱国教师

  郑校先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要去买书报而又不被怀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是最好的人选。

  郑校先带领大家在太原市以及周边县、镇的文化教育界发展了十几名“采购员”,在这些人当中,黄寨镇学校的教员刘珍尤为突出。他胆大心细,会说日语,更重要的是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对日寇的暴行很愤恨,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因此,当郑校先和刘珍一接触,对方当即表示会尽力而为,不但订购了《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报刊杂志,还经常购买中日书报年鉴。

  前往北平购买

  有一次,中央社会部指示晋绥军区司令部调查局,让情报站收集日本的军事年鉴、经济年鉴,汉奸周佛海写的《往矣集》和陈公博写的《我与共产党》等书刊。

  这类书报杂志,太原不一定有,大家决定到北平试试。在日本人开的书店买大量书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报站调查发现,一个住在黄寨的日本人在太原城里的一家株式会社做事,这家株式会社和北平有业务上的联系。这个日本人想去一次北平,但不想花路费。于是,郑校先让刘珍有目的地同他接近,和对方交上朋友,并约他同去北平旅行。情报站出钱,给他购买火车票,此人果然同意。

  刘珍在北平陪着这个日本人游览名胜,消除对方戒心后,提出到日本书店为学校图书馆买些日文书籍,此人欣然同意。书店看到是日本人买书,毫不怀疑,找齐了全部所需书籍。为避免途中敌人检查,刘珍让店员将书籍邮寄到黄寨镇学校。

  巧妙运往中央

  书籍邮到黄寨后,足足装了两麻袋,分别装进两个驮篓内。郑校先在麻袋上放了些蔬菜,用战友吉喜子牵来的毛驴驮上,伪装成进镇买东西的样子。郑校先和刘珍并肩走在后面,装成老师掩护。

  当时天气炎热,郑校先和刘珍准备通过敌人设下的关卡,不料却迎面碰上了4个换岗的日本兵。郑校先下意识地将手伸向腰间的盒子枪,但很快镇静下来,迎着日本兵走上前去,刘珍还用日语打招呼。

  通过关卡后,刘珍指着郑校先的腰说:“好险哪,差点露了馅。”郑校先低头一看,盒子枪虽然插在衬衣里,但由于衣着单薄,把衬衣弄得鼓鼓的,仔细看还能看出枪的形状。

  就这样,情报站搜集的书报、杂志、药品等物品被成批地转运到后山庄,再由代号“耕牛”的交通员及4名专职人员运往中央。

  起到重要作用

  情报站用这种方式搜集、转运各类资料,足有万件以上。中共中央情报部根据这些资料编辑出版了《书报简讯》。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毛泽东欣然为《书报简讯》社题词:“书报简讯办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

  日本人不会想到,他们精心编纂的重要内部文献,会千里迢迢转运到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情报,从中研究分析出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军事战略行动,从而作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决策。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