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光华街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法律顾问、物业负责人,在各小区“摆摊”,面对面倾听居民们的诉求。(《太原晚报》8月4日)
当社区干部走出办公室,带着法律顾问、物业人员在小区里摆起“摊位”,光华街社区的治理实践,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形式,取得了问需于民的实效。
在传统的基层工作模式中,社区往往处于被动接收居民诉求的状态,光华街社区的“摆摊”之举,打破了这种被动局面,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居民中间,搭建起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在“摊位”前,居民畅所欲言,从增设车棚、维修楼道灯等生活琐事,到房屋产权纠纷等复杂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应。“零距离”沟通,让居民的诉求不用“层层转达”,治理的触角直接扎进了生活场景的最深处。
“摆摊”听民生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现场办公,能当场解决的小事即刻落实,不能立刻解决的大事也有专人记录,后续梳理出“需求清单”,组织相关单位商讨解决方案,既避免了居民反复奔走,也让社区工作更具针对性。从实践看,这一举措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和参与感。信任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激发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从而形成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说到底,基层治理的“地气”就是群众的呼吸与脉搏,而“底气”则来自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基层治理不必追求多么复杂的机制,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在与群众的真诚互动中找到破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