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农文旅融合能够为乡村带来产业联动增值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效益,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农文旅融合能够为乡村带来产业联动增值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效益,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广阔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渠道,通过引入更多生产要素,推动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结构向多元协同发展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择业范围,帮助农民实现本地就业创业,摆脱当下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低、稳定性差的困境,凭借自身劳动技能和掌握的土地等要素资源,公平合理地分享农文旅产业链融合发展带来的收益,让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实现共同富裕。
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基层治理。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依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一方面,农文旅的开发过程是农民对本土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过程,通过培训农民技能、弘扬传统民俗、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乡村作为集体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微小单元,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打造经验,可以提升农村党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主心骨作用,让基层治理的组织活力、效力、能力在建设、规范和壮大乡村文旅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锻炼。
助力本土文化挖掘,促进传承保护。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慢慢消亡。农文旅融合发展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土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展示、产品营销、培训扶持等活动,将质朴的乡土文化具象为文化产品和场景,实现乡村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更具适应性与生命力。
助力绿色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宜居。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乡村生态资源为依托,通过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价值,可将自然、原生态的生态资源通过乡村旅游转化为具有休闲观赏游览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推进绿色兴农与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荒山、林地等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还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等环境的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农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近年来,太原农文旅融合呈现出活跃态势,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比如,稻田公园通过“音乐节+农文旅”的形式,将火爆的演艺经济注入到农文旅发展中;刘家堡村通过乡村文化资源发掘,打造“王琼故里·百院非遗”文化村;森栖小镇在荒山生态修复治理基础上打造“文旅+康养”的休闲度假区。各县区依托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小而美”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产品出村进城新模式……但也要看到,以农文旅融合促进太原乡村全面振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着力解决融合浅层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型人才不足等问题。
深挖乡土资源,破解农文旅融合浅层化问题。要以生态为底色。农村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加强太原东山、西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采煤塌陷区的修复力度。要以文化为灵魂。太原作为汾河流域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及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全国唯一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省会城市。无论怎样创新乡村文旅发展模式,对乡土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和活化利用都应当是不变的主线。要以资产为底气。破解当前太原部分乡村出现的人口空巢化、资源闲置化、产业空洞化问题,可以通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实现村集体对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将存量资源转化为强村富民的“优质资产”。
提升科技成色,实现农文旅产品多元化供给。当前,太原市正积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及推广工程,这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出新空间。借助数字技术,乡村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得以蓬勃涌现,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乡村文化和特色产品的交互式、情景化演绎中得到满足。同时,要开发“数字+文旅”的营销新模式,形成乡村文旅数字融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数字农文旅品牌,将当地文娱活动、农副产品进行商业化包装,引导热点创造“网红话题”,形成高质量强效传播。
汇聚各方人才,形成农文旅共创共建新格局。不仅要发挥本地农民的主体作用,也要激发外部人才的参与积极性。对内要主动获得本地居民的支持,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现有乡村文旅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设定岗位,确保乡村文旅发展红利广泛惠及村民,激发村民参与文旅项目研发和服务的热情。对外要立足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乡村文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吸引“乡贤”返乡,通过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乡村能人”、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通过开展乡村文旅实现自主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吸引人才下乡,通过联系政府机关、专业院校、当地企业以志愿支援、挂职锻炼、人才输送、对口帮扶等方式吸引专业型经营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