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望村明代城门,八路军战士当年曾在此休息。杜六泉摄
黄河在咆哮,战马在嘶鸣。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八路军总部和所属三个师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渡口,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万荣,是我的家乡,从小熟悉的地方。2025年6月,我参加山西作家组成的“荣光之旅”采风团,重走当年八路军的抗战之旅,回到万荣县里望村。此时,田野碧绿,果园飘香,烽烟早已远去。但是,从老人长满皱纹的故事里,从村庄的古戏台上,依稀看见当年动人的场景。
里望村位于万荣县城北十余里,在万荣、稷山、河津三县交界之处,历来是三县通衢要地,有一鸡鸣三县之说。那一年的秋天,田野里的柿子特别红,像挂着无数个小灯笼随风摇曳,送来了阵阵诱人的芬芳。听说八路军路经里望村,中共河津县(里望村原属河津县,1971年划归万荣县)工委派牺盟会特派员刘山澍提前来到里望村,部署迎接工作。同时,河津县县长海鹏委派县政府事务长王大宾等人,与刘山澍一起接待八路军。
1937年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和120师来到里望村。全村男女老少涌到大街上欢迎,十分热闹。王大宾带八路军领导到兴盛通花店就餐,请几位衣着齐整的军官上座,可是他们纷纷推辞,转身让一位长者上座,原来这位长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王大宾很惊讶,这位长者衣着朴素,举止和蔼,怎么看都不像个当官的。朱老总问王大宾是哪里人,家里情况如何。王大宾一一回答。朱老总鼓励王大宾好好工作,为抗战尽一份力量。
临近中秋节,里望村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月饼,吃大葱拌菜,这也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饭食。大葱拌菜是用大葱切段拌面,上放肥瘦搭配的五花肉片,上笼蒸熟,佐以油泼辣子和蒜,美味可口。用这种美食招待八路军,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衷心热爱。
朱老总用餐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山西地图,他戴上眼镜指着地图,向大伙儿指点行军路线和作战部署。讲完之后,他看到桌上比较丰盛的饭菜,严肃地说:“国难当头,人民生活还很困难,我们要长期抗战,勤俭节约,这样才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朱老总的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听者深受感动。
晚上,里望村的戏台点了两盏汽灯,灯火通明,台下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原来,120师有个战斗剧社,演员们能歌善舞,为村民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里望村的戏台是清代建筑,与村里的关帝庙、四明碑、明代城门被列为四大古迹,远近闻名。
当晚,120师战斗剧社演出了《松花江上的暴行》《义勇军进行曲》《誓死不做亡国奴》《保卫黄河》《流亡三部曲》《叮铃舞》等抗日剧目和歌曲。其中的《叮铃舞》非常出彩,十几个男女战士手脚戴铃,吹着口琴,声调悠扬,表演动人,颇有民族风情,深受群众欢迎。
演出期间,身材魁梧的120师师长贺龙登台讲话,讲述抗日形势,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抗战。他激昂的语言、热情洋溢的讲话,激发了村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在“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的歌声里,台下许多青年要求参加八路军,坚决上战场杀敌!
里望村有位老人叫杜梦熊,今年已八十多岁。他告诉我,曾听母亲回忆时说过,八路军那晚的演出十分感人。晚上,贺龙就住在他家。他父亲杜俊英懂机械,为部队修复枪支,还帮助驯服了两匹烈马。贺龙欣赏杜俊英的才能,想把他带到部队上。杜俊英的父亲对贺龙说:“以前当兵的一来就白吃白拿,张口就骂,抬手便打。哪像你们这样的部队,对百姓友善、和气。孩子参军,我坚决支持。”随后杜俊英跟随贺龙参加了八路军。
杜梦熊伤心地说,1942年,他父亲杜俊英奉命回家乡为部队购买芒硝,因被人告密,惨遭敌人杀害,英勇牺牲。片刻间,老人陷入痛苦的回忆……
他接着说,八路军纪律严明,粮食自己带,吃饭自己做,官兵饭菜一个样。每天,吹响起床号后,战士们主动打扫巷道庭院,帮助群众担水、劈柴、拉土,样样杂活抢着干。部队离开前,干部挨家挨户征求群众的意见,检查有没有损坏丢失的物品,如果有就落实清楚,照价赔偿。
如今,每逢“七一”,经常有社会团体和机关人员来到里望村,到杜梦熊家里参观,听老人讲当年八路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