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晋祠承载着三晋大地绵延不绝的信仰与文脉。明洪武二年(1369)钦定每年七月初二祭祀圣母邑姜,盛大晋祠庙会由此发轫,绵延近七百年。2008年,这项承载厚重历史与民俗记忆的古老盛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韵仪典盛会隆
7月23日傍晚,晋祠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新朋在庙会筹备现场紧张地忙碌着。谈起即将举办的晋祠庙会,他言语间充满敬意:“每年农历七月初二这个日子,是咱们庙会的重头戏。老辈人都知道,最早这晋祠供奉的是晋国的始祖唐叔虞,世代受晋水滋养的百姓慢慢地将祈愿寄托于他的母亲——晋源水神圣母邑姜。”
传统庙会古称“赛神会”,历经岁月沉淀,逐渐形成了集祭祀仪典与市场交易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七月初一,水镜台上大戏开锣,七月初二正日,晋祠肃穆庄严,知县率乡绅耆老于圣母殿依古礼拜祭。几乎同时,水镜戏台上锣鼓骤响,大戏连唱5日,高亢晋剧唱腔穿透飞檐。庙会高潮在初四的“圣母出行”。圣母殿前,8名壮汉一声吆喝,稳稳扛起装饰华丽的“铁棍”,上端安坐圣母塑像。十余架“铁棍”紧随其后,每架上立着盛装孩童。队伍浩浩荡荡穿行村落街巷,百姓夹道欢呼,鞭炮齐鸣。夜晚,抬架上数百盏花灯点亮,远望如璀璨星河在人间流动。
明清至民国,这一盛会早已超越了地域,成为晋、冀、豫数省商旅云集、物资交流的繁华舞台。
物丰市欢笑语盈
“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晋祠庙会的光景,那真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的热闹!在我们这些老太原人、尤其是晋祠村的老辈人心里,那份盛况至今难忘。”晋祠一社区副主任王二毛回忆道,“那会儿都叫‘赶会’,一个‘赶’字,道尽了争先恐后的急切。”
在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持续5天的晋祠庙会因“不要票”而成为一场席卷周边的物资盛会。“当时可不只晋源周边的人来,交城、文水,甚至吕梁、阳泉那边的人都往这儿涌。人山人海,挤得挪不动步。”王二毛感慨地说。
整个晋祠公园及周边空地,被三四百个林立的货棚占据,形成规模空前的物资交流会。各乡镇供销社搭棚“打擂台”,铆足劲儿比拼货好价实。饭店摊点热气蒸腾。“过油肉4角2分钱一大盘,香气四溢。晋祠元宵1角钱一碗,软糯香甜,现在想起来都馋。”王二毛回味着。庙会上各类生活、生产物资一应俱全。“结婚置办新衣新被,买自行车、缝纫机,平时有钱没票干着急,就等庙会。”75岁的王巧珍脸上洋溢着喜悦,“我结婚用的缝纫机、新被面,都是在庙会上挑中的,结实又耐用。”
买卖之外,杂耍马戏惊险刺激,舞狮高跷灵动生趣,八音会锣鼓震耳欲聋。为赴这场“购物自由”的狂欢,附近村民甚至在河上搭起简易木桥。人们赶牛车、骑自行车,驮着全家老小或货物,从四面八方涌向晋祠。这场喧嚣的盛会,终在时代浪潮中沉淀为鲜活的记忆。
晋祠庙会上的八音会表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非遗传承焕新生
2025年晋祠庙会日渐临近,晋祠一社区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社区活动室内,65岁的郝福生带领“社家鼓”队正加紧排练,铿锵鼓点震耳欲聋;室外空地上,舞龙队翻腾跳跃,老艺人调试着“二鬼摔跤”的诙谐道具。
最近几年,晋祠庙会更有看头了。
2024年晋祠庙会首日,晋祠公园广场在郝福生和他的“社家鼓”队震天动地的鼓声中开启。这支身着红褂的“老年天团”鼓槌生风,现场不少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直呼:“这才是正宗民间艺术!”水镜台上,晋剧老生唱段刚落,怀抱琵琶的汉服姑娘旋即登台弹奏国风曲目。无人机腾空拍摄全景,直播弹幕刷屏:“穿越了!”“这仪式感绝了!”庙会的魅力同样在崇宁路市集生动上演。职卫东的晋源牺汤摊前排起长队,传统美味历久弥香。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新邻居”——售卖圣母殿造型冰淇淋、“晋祠三绝”文创、飞梁剪影帆布袋的摊点成为年轻人“打卡”热点。
2024年,为期5天的晋祠庙会吸引了省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新华网、中新网等直播间线上观众破百万,网友惊叹:“没想到老庙会还能这么潮!”
面对时代变迁,“赶庙会”已悄然变为“逛庙会”。张新朋深知传承之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祠庙会得跟着时代变,但它的根,那份承载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的魂,绝不能丢。”晋祠一社区组织人员编写宣传材料并定期演出相关剧目,加强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挥动鼓槌的大爷与穿汉服直播的姑娘同框,喝羊汤的老饕与买文创奶茶的游客挤一桌——这场穿越近七百年的古老狂欢,正以自信崭新的笔触,饱蘸时代精神,续写生生不息的当代民俗新篇章。
记忆档案
自明洪武二年(1369)钦定每年七月初二祭祀圣母邑姜开始,晋祠庙会已历经近七百年沧桑。它曾是庄严的祭祀盛典,“圣母出行”巡游浩荡,灯火如星;也是过去重要的物资交流盛会,四方商旅云集,民生所需汇聚。2008年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庙会在传承中焕新:古老祭祀与科技展示并存,传统市集融入文创活力,喧腾的鼓乐声里,古老的民俗正与时代脉搏共振,奏响一曲古今交融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