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各类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度过假日的首选。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举办的瓷器修复和瓦当拓印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历史深处,感受文物修复的魅力,体验传统技艺的韵味。(《太原晚报》7月17日)
当孩子们的指尖拂过瓷片的裂痕,当墨色在宣纸上印出瓦当的纹样,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暑期活动,让沉默的文物变成会“说话”的老师。看似简单的实践,实则是历史与青少年之间最生动的对话,为暑期时光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文物修复的过程,是破译历史密码的过程。拼接碎瓷时,孩子们会好奇“这个瓷器的前世今生”;拓印瓦当时,他们会追问“为什么古人喜欢刻云纹”。比起被动接受知识,带着好奇心的探索,更能让历史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让“晋阳古城”不再是遥远的名词,有了具体的形态与温度。
传统技艺的体验,是触摸文化脉搏的过程。修复瓷器需要专注、拓印瓦当讲究分寸。当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为了对齐一道裂痕反复尝试,为了拓出清晰纹样不断调整时,他们在学到手艺的同时,还了解了古人对待器物的敬畏之心、对待细节的极致追求。
如今,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可触摸的历史”打破玻璃展柜的阻隔,让青少年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文物从“展品”变为“教材”,历史从“过去”走进“当下”,孩子们在墨色与瓷片间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有对文明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感。
博物馆里的快乐,藏着文明的密码,让暑假不只有欢笑,更有文化的回甘与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