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有人回老家感受田间劳动,有人报了夏令营锻炼生活技能,还有人跟着父母体验一线工作。孩子们在“花式”实践中,度过充实而精彩的假期。(《太原晚报》7月16日)
当孩子们的暑假不再被各种补习班填满,当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角落成为新的课堂,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索以及那无限可能的璀璨未来。
实践的价值,在于打破“认知茧房”。朗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及亲手收割稻穗时,感受汗水滑落来得真切;课堂上关于“职业平等”的讨论,不如跟着快递员走街串巷,目睹他们风雨无阻前行更具冲击力;书本里对木工技艺的原理阐释,怎比得拿起刨子、锯子,经反复打磨做出一件成品,从而领悟“熟能生巧”的真谛。从抽象概念到具象感受的转变,正是实践赋予的认知升级。
更珍贵的是,实践让孩子成为了“问题解决者”。被动接受标准答案,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实践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难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去攻克。自发地思考与行动,远比标准答案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恰是连接知识与创造的桥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将知识化为创造之力。
然而,假期“花式”实践需要避免形式化陷阱。有些所谓的“劳动体验”变成摆拍式作秀,有些“职业体验”沦为走马观花的参观。真正有价值的实践,应带着明确目标——让孩子在过程中学会观察、合作和承担,在尝试中犯错,在纠错中成长。如此,实践方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熠熠生辉的基石。
假期是成长的留白,实践是最好的颜料。当孩子们在田埂上学会弯腰耕耘,在团队中懂得合作协商,在社会里看见多元包容,这些经历终将内化为他们未来面对世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