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健康频道

科学防治哮喘 守护自由呼吸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记者 周慧芳 通讯员 王晓艳 2025年05月09日 08:48

  今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和成年人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约4570万哮喘患者。哮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让我们聆听医生的专业解读,解锁哮喘防治的密码。

  哮喘高发季,规范化诊疗是关键

  15岁的小林原本活泼好动,然而一次春游后,突然频繁咳嗽、喘气,连说话都变得断断续续。家人心急如焚,赶忙将他送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毅通过面诊,结合症状确诊为哮喘急性发作,立即为他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快速缓解气道痉挛,同时开具控制哮喘的口服药物和吸入剂。经过几天治疗和精心护理,小林恢复了往日活力。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症状,不典型者可仅以咳嗽或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李毅介绍,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有效的临床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春季,花粉、尘螨增多,气温忽冷忽热,这些因素都容易诱发哮喘发作。频繁发作的哮喘不仅会让人呼吸不畅、胸闷难受,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长期反复发作,甚至会损害肺功能,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

  “‘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是今年世界哮喘日主题,强调规范吸入治疗对哮喘控制的关键作用。”李毅介绍,有大量患者因药物可及性、认知不足或错误用药导致病情反复。“吸入治疗的优点包括:直达病灶,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起效快、副作用小;方便安全,便携装置(如气雾剂、干粉吸入器)适合日常使用;患者要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让药物精准到达肺部。”

  “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养肺至关重要。”李毅表示,首先,要避开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外出时务必佩戴口罩,定期清洁家居环境;饮食上,应多吃雪梨、百合等润肺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要给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再者,选择散步、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刺激呼吸道。此外,充足睡眠和良好的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控哮喘

  “五一”假期,35岁的张女士与家人郊游后出现阵发性咳嗽、胸闷、气短,自行口服止咳药,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莉诊断其为支气管哮喘,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长期控制方案。

  “当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进入呼吸道后,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应答,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物质,导致气道收缩、黏液分泌增多,引发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典型症状。”张莉提醒,若未及时控制,病情可进展为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严重疾病。

  “从中医角度看,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张莉介绍,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所致。

  “针对哮喘高发人群,分层防护是关键。”张莉解释,这些人群包括:儿童及青少年,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气道较为敏感;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呼吸道抵抗力弱;过敏性鼻炎、湿疹患者等过敏体质人群;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的职业暴露群体;直系亲属有哮喘病史者;城市居民,因空气污染与花粉浓度高易诱发哮喘。她强调,除规范用药外,避免接触过敏原也很重要,过敏严重者可咨询医生进行脱敏治疗。

  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张莉建议,可通过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潮湿天气使用除湿机抑制霉菌,加强锻炼、均衡饮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同时,关注花粉指数预报,高峰时段减少外出,外出后及时清洗面部与衣物。

  “立夏之后,雷雨天气增加,需警惕夏季的雷暴哮喘。”张莉特别提醒,雷暴来临之前,尽可能少外出,避免暴露于雷暴环境,以降低发病风险。

  科学应对,“小疏忽”勿变“大危机”

  半月前的一天凌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室里,28岁的李女士脸色发白,嘴唇发紫,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艰难的喘息。发病几小时前,她因食用海鲜诱发哮喘急性发作,险些窒息。经抢救治疗,半小时后,呼吸才渐渐平稳下来。“总以为偶尔咳嗽、气短不碍事,没想到差点丢了命!”现在回想当时场景,她仍心有余悸。

  山医大二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邢爱萍痛心地表示,春夏之交,天气多变,许多患者像李女士一样,明明早已有咳嗽、喘不上气等哮喘早期症状,却一再忽视,未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让自己处于危险边缘。

  “我们看待哮喘从不局限于‘喘气’本身,该病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可能引发全身多系统连锁反应。”邢爱萍指出,从全科医学角度看,哮喘不仅是“呼吸科的病”,更与全身免疫、环境暴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频繁喘息会导致缺氧,心脏为代偿需加倍工作,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右心衰竭;儿童哮喘若控制不佳,长期缺氧会影响身高、智力发育;反复发作的窒息感还易引发焦虑、抑郁。”

  “要从‘被动急救’转为‘主动预防’。在全科预防体系中,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三大关键策略。”邢爱萍着重强调了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许多患者仅在发作时用药,其实哮喘需要长期规范用药,研究显示,坚持规范用药的患者,急性发作风险可降低80%。此外,还应构建长期照护网络。在社区层面,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哮喘患者档案,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在学校、职场开展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哮喘,减少错误认知。

  哮喘不是“小毛病”,但也绝非“不治之症”。专家建议,正确认识、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共同守护每一次自由的呼吸。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