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大地,文脉绵长。漫步晋祠古建园林可见:木构建筑飞檐舒展,盘龙柱千年纹路清晰如昨,水镜台彩绘历经修复后依然色彩斑斓……太原文物保护不仅仅“修旧如旧”,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以晋祠保护为代表,太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为新时代文物工作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
保护第一,筑牢千年文明的稳固基石。巍巍晋祠,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密码。在这里,“最小干预”原则化作修复彩绘的匠心,“全链条文物保护体系”成为古建健康卫士,“系统性存续”理念织密文物与环境共生网络。晋祠文保实践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评体系,“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根脉”成为自觉行动。
加强管理,构建文物治理的“太原范式”。文物保护需要情怀,更需要创新。太原率先破题,出台首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制定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形成“法规—政策—实践”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将文物保护从单体延伸到环境整体,从物质空间拓展到文化生态,从“政府独奏”转向“社会合唱”。
挖掘价值,激活文化遗产的精神密码。以学术研究为钥,解码圣母殿“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营造智慧,实证《营造法式》的千年匠心;以文旅融合为桥,打造晋祠天龙山5A级景区,推出文物游线路,建筑史书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课堂;以惠民活动为媒,文物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成为读懂太原的“历史说明书”。太原正以多维探索,推进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推进价值挖掘与创新传承,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鲜活注脚和文明赓续的生动实践。
有效利用,开辟文物赋能的创新路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奏响文明对话的和弦,“科技+文化”的融合,助力文物突破时空界限。作为“博物馆之城”,全市106座博物馆构建起文化矩阵,绘就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发展共振的城市新图景,持续释放文物资源在时代发展中的无限潜能。
让文物活起来,书写古今对话的太原篇章。牵头打造黄河寻根问祖等“三个文化联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出太原声音,彰显了城市文化担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放特色专题博物馆,打破了文物保护的传统边界。当晋祠古建与游人“对话”,特色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古今交融之中,文明薪火相传。
文物保护利于当下,功在千秋,让千年古建屹立不倒,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让文化自信扎根人心。“文物保护的太原实践”再次印证: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文明,方能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