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近日以《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为题,报道太原市着力全域治山、系统治水、强力治气、综合治城,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重点工作,正在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民生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
全域治山,构筑山城交融生态格局。4年间,太原市累计投入45亿元,实施各类营造林12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67万亩。太原市所有建制村都有了公共绿地,东西两山先后建成30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林木覆盖率达到43%。同时,太原市还治矿祛疤,加快修复受损山体,建设绿色矿山,推动林农文旅融合,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系统治水,让一泓清水入黄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源自东西两山的九条河流从两岸汇入汾河。由热电厂蓄水池改造而来的晋阳湖,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城区西南,形成“一水中分、九河环绕、一湖点睛”的水格局。寒冬时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有着“晋阳第一泉”之称的晋祠泉泉眼及附近水道内不时有清澈的小股泉水涌出,断流30年的晋祠泉于2023年5月14日实现出流,到2024年底,累计出流406天。为加快推动水生态恢复,太原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同时以工程措施为抓手,针对性开展生态修复。一系列措施下,水生态恢复初见成效。
强力治气,降碳减污复蓝天。太原市所处汾河谷地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聚焦重污染天气、臭氧和扬尘污染等突出问题,太原市治污、控煤、管车、降尘多管齐下,一微克一微克抠,一小时一小时争,全方位、全链条、全天候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太原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转型,聚焦难点和短板,持续精准发力,增强科技支撑,从“漫天撒网”到“精准定向”治污。
综合治城,提升群众幸福感。太原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注重以文塑城、以文兴城,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群众幸福感。2024年12月9日,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太原二环高速公路网形成闭环,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地铁1号线2月22日开通运营,与2号线形成“力”字形网络,太原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
作为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建设、更新和治理过程中,太原市始终注重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人文魅力,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太原市在文旅融合赛道上积极探索,擦亮多张城市名片,“博物馆之城”人气高涨,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1座,平均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歌迷之城”名片火爆出圈,2024年共举办30多场演唱会,现场观众近百万;“文旅体育”硕果累累,太原马拉松赛、汾河龙舟公开赛、WTT常规挑战赛太原站等一系列品牌赛事,成功宣介了城市形象和文旅资源。
报道称,新征程上,太原市委、市政府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