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太原新闻

八旬老人爱算术 “刷题”健脑成日常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李涛 文/摄 2024年12月14日 07:43

老人伏案做算术题

  “87乘以96,等于8352,对喽。”12月13日清晨,吃过早饭,赵子健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桌前,饶有兴致地做起二位数乘法。他已是80岁高龄,不爱出去玩,不爱养花弄草,偏偏喜欢算术题。老人思维清晰,演算的草稿纸用了一摞又一摞,还摸索出一套更为简便的算法。

  爱好源自工作

  有人说,想干好一件工作,首先要热爱它。对于赵子健来说,是年轻时的工作让他养成了这个爱好。

  他曾是矿山企业的核算员,每天要根据工分,计算员工的工资。涉及到钱,他一丝不苟,久而久之,从中找到乐趣,也养成了习惯。退休后,做算术题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哪怕出门,口袋里也装着纸笔,随时能做几道题。

  “我看到算术题就来了精神,做对了,很有成就感。年纪大了,坚持做题,还能锻炼大脑,不会‘生锈’。”老人住在安宁街89号院,爱做题,小区里人尽皆知。

  面对一道混合运算题,加减乘除都有,老人不用计算器,嘴里念叨着乘法口诀,手在草稿纸上运算,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我入户时,常见到老人在草稿纸上计算,很认真。两位数、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乘法,他很快就能算出来。”玉园南社区网格员杨恩英说,有一次想“考一下”老人,随意写了几道三位数的乘法。不到10分钟,老人就做完了。她用手机的计算器核对,完全正确!

  与外孙女比赛

  老人做的题,要么是自己随手写下的,要么是从外孙女的习题本上抄来的。从小学起,外孙女从学校领回数学习题本,上面的算术题,姥爷都要做一遍。

  起初,外孙女做计算题总出错,心情很沮丧。姥爷得知后,每天与她共做50道算术题。坚持了一段时间,孩子计算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对数学也产生了兴趣。

  今年外孙女上了初一,时常与姥爷比赛看谁做题快。做完,对着答案,看谁对得多。胜出的,往往是姥爷。几次下来,外孙女有点气馁,嚷着让姥爷传授窍门。

  姥爷指着各自的草稿纸说:“瞧,你的太潦草,必然会失误。我的字迹工整,一目了然。做题和做人一样,踏踏实实,才不会出错。”外孙女想了一会儿,点头说:“姥爷,我懂了。”

  把做题当游戏

  赵子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起初计算二位数的乘法游刃有余,可面对三位数乘三位数却有点吃力。

  他不甘心,从书店买了速算书,开始自学。几个月后,老人竟然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更为简便的算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速度变快了,三位数的乘法不在话下,甚至四位数也能很快算出来。

  “我把做题当成做游戏,算错了,就再算几次,直到做对。这个过程,很有趣。”他笑着说:“凡事都一样,只要热爱和坚持,总有得心应手的一天。”

  “我感觉我的脑力还保持在六七十岁的状态,菜场买菜、超市购物,价格粗加起来也差不多。与人交流也是对答如流,没有一点糊涂。”他对此自信满满。

  活到老学到老

  老人的生活很规律,清晨5时30分准时起床,洗漱、晨练,吃罢早饭,就开启了充实的一天。上午,摘抄报纸、写古文、练毛笔字。下午,大部分时间用来做计算题。一道又一道,越做越“上瘾”,直到家人催促“歇一会儿”。

  书柜、茶几上,摆满了草稿纸、书籍、报纸。这样的氛围里,老人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

  夕阳无限好,黄昏又何妨。赵子健生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他的老年生活也在每日的练习与学习中,变得更加丰盈。在老人脸上的笑意里,不仅能看到岁月赠予的宽厚与豁达,也藏着对寻常日子的知足与确幸。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