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糖友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血糖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干扰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些血糖监测误区的面纱。
误区一:只测空腹血糖
很多糖友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血糖就控制得很好。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空腹血糖只能反映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餐后血糖升高也是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表现。正确做法:除了空腹血糖,还应定期监测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等。一般建议,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随机血糖应控制在11.1mmol/L以下。
误区二:血糖监测时间不固定
有些糖友在监测血糖时,时间非常随意,今天早上测空腹血糖,明天下午测,这样得到的血糖数据缺乏可比性,无法准确反映血糖的变化趋势。正确做法:尽量固定血糖监测时间,例如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和未服用降糖药物前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血糖的变化规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误区三:采血时挤压手指
在采血过程中,为了让血更快地流出,有些糖友会用力挤压手指。这样做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中,使测得的血糖值偏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正确做法:采血前可将手臂下垂10 - 15秒,使血液充分流到手指末梢。采血时,应从手指根部轻轻推压,让血液自然流出,避免挤压。如果一次采血不成功,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更换手指采血。
误区四:血糖仪不校准
血糖仪就像我们的“血糖监测小助手”,但如果它不准确,那我们得到的血糖数据就会误导我们。血糖仪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正确做法:按照血糖仪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准。一般情况下,新购买的血糖仪、更换电池后、血糖仪摔落或损坏后、测试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时,都应进行校准。同时,要注意使用与血糖仪匹配的校准液。
误区五:只记录血糖值,不分析原因
很多糖友只知道每天测血糖,然后把血糖值记录下来,但却不分析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原因。这样做对于血糖的管理没有太大意义,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正确做法:不仅要记录血糖值,还要记录测量血糖的时间、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用药情况、情绪变化等。当血糖出现波动时,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如果发现餐后血糖升高,可能是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或者运动量不足,这时就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
误区六:过于频繁或过少监测血糖
有些糖友过于紧张自己的病情,每天频繁地监测血糖,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而有些糖友则觉得测血糖麻烦,很少监测血糖,这样无法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正确做法: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1 - 2天,每天监测4 - 7次(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和睡前血糖);病情不稳定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 - 7次,甚至更多。在特殊情况下,如生病、运动、外出等,应增加监测次数。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认识和避免这些误区,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血糖数据,为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希望各位糖友都能重视血糖监测,科学管理自己的血糖,让糖尿病不再成为我们生活的困扰。
【本期专家:刘师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西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委员,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西省健康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内分泌代谢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和康奈尔大学附属医院。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