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里招牌菜之一过油肉

糖醋带鱼

田兵为客人上菜

中午时分宾朋满座
“叔,今天想吃啥?”“姐,又带一家人过来了?”10月12日,走进位于水西关南二巷的水西关小院,声声问候令人心生暖意。水西关小院的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太原“后生”,做的也是地道的太原菜式。过油肉、糖醋丸子、西红柿茄子栲栳栳、剔尖、红面擦尖……熟悉的饭菜带着家常味道,熨帖着食客的胃,更温暖着街坊邻里的心。
小院老招牌
上午时分的水西关街,阳光温暖地洒在街道上。居民院门口,老人三五成群,惬意地晒着太阳。拐入水西关南二巷,干净利落的小院里,招牌上“水西关小院”几个字清新跳脱,透着股顽皮劲儿。
店门口,套着围裙的男子正在接纯净水,他就是饭店老板田兵。“姐,来咧?”一开口,田兵一口地道太原话。42岁的田兵满满的少年感,眼神清澈而亲切。“等我一下,接点纯净水,中午给客人泡茶喝。”
水西关小院所处位置,正是往昔水西关村“地盘”。水西关村,是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最早“农转非”的村子,经早期征地建设,早已发展为功能齐备的老城区。
田兵就出生在水西关。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更承载了他成长中的诸多回忆。回忆里,有爸爸做的打卤面,也有妈妈炒的过油肉,这,是家的味道。
2014年,热爱烹饪的田兵在家附近开了饭店,将爸爸妈妈的家常味道传承下去,更给街坊邻居提供了聚会就餐的好去处。
走进百十平方米的店面,10张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明档后厨里,锅碗瓢盆、葱姜蔬菜摆放得干净有序。一如老板田兵,给人清爽舒服的感觉。
地道太原味
“拼个凉菜,炒个过油肉,再来个砂锅……”中午11时许,60岁的张喜平和朋友走进水西关小院,熟稔地点菜。
张喜平也是水西关人,是店里的常客。“从这家店开张,我就在这儿吃,都是咱太原人的家常味道,闭着眼点,都不会踩坑。很多朋友来过一次,也喜欢上这里!”菜一道道上了桌,张喜平用筷子夹起肉片说:“看这过油肉,鲜嫩可口,就是这个味儿!”
中午时分,食客越来越多。
陈女士陪着92岁的老父亲来就餐,点了京酱肉丝、糖醋丸子和剔尖面。陈女士就在附近住,水西关小院几乎成了她家“食堂”,基本每天来吃。“平时我们都忙,顾不上做饭,店里的菜很合老人的口味,我就习惯带他过来吃。有时候我也去其他网红饭店尝鲜,却还是觉得这里好,口味地道,吃得舒服!”
71岁的张大爷带着小孙子点了两碗剔尖面,浇了西红柿卤和炸酱,祖孙俩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一家在附近住,因工作忙中午无法赶回。家住尖草坪的张大爷每天中午赶过来,带着小孙子在学校周围的饭店解决午餐。一来二去,小孙子喜欢上这里的剔尖,说有妈妈做的味道。张大爷更省事了,每天中午接了孩子便直接来这里。
当天中午,还有两桌包饭的客人。都是熟客,直接给个预算,让老板定菜单。田兵荤素搭配,选取性价比高的菜式,两桌客人吃得很是欢喜。“吃饭来这里就对了,干净卫生,好吃不贵!”
翻开店里的菜单,铁板带鱼、葱烧口蘑、煎灌肠、家常肉丝、葱爆五花肉……都是太原人的家常菜,价格也很是亲民。
“我们的菜谱选取的都是咱太原人喜欢的菜式,定价也不高。大厨在店里做了多年,摸准了大家的口味。每年我们还会根据季节换两次菜谱,让大家既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又能常来常鲜。”田兵介绍说。
厚道太原人
当天中午,有个4岁的小姑娘过生日。看到桌上的蛋糕,田兵立即安排厨房,为小姑娘送碗长寿面。收到田兵的祝福,小姑娘一家都很开心。
在田兵眼里,来吃饭的客人更像是家人。
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吃面。吃完了准备结账,老人一掏口袋,不好意思地说没带钱,下次再付。看着老人的尴尬模样,田兵点点头,将老人送出门。随后两次,老人每次吃了面都说没带钱,田兵总是不急不恼,笑眯眯地送他离开。“一碗面没几块钱,老人肯定有啥说不出的难处!”这位老人与田兵父母年龄相仿,田兵对他,如同对待父母般疼惜和关爱。
还有一次,中午忙完后,田兵躺在店里的椅子上休息。他发现,另一张椅子上有个帆布包。他推测,肯定是客人落下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的现金。调出监控看到,当天中午,这桌有位老太太特意将包放在椅子上,吃完饭走的时候却忘记拿了。看到与老人同行的一位客人很面熟,他辗转打听到对方的电话。直到接到电话,失主才发现自己将装有现金的包落在饭店。老太太赶来后激动地说,包里的7万元是当天要去医院交的住院费,中午她吃饭时心事重重,居然忘记拿了。“这是我老伴的救命钱,幸亏饭店老板拾金不昧!”老人非常感动,特意送来一面锦旗。
在田兵看来,开店不仅要做好菜,更要做好人。保证食材健康,是对客人的负责;热情待客,是对客人的尊重。
人间烟火处,情谊渐浓时。田兵的厚道和热忱,同样感染到食客。时间长了,不少熟客自然而然成为田兵的朋友。
“开店10年,从最开始的一家小面店做到现在,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是大家的认可,支持我走到现在。我会继续以良心食材、放心厨艺、贴心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让大家在我的店里,感受不一样的‘太原味道’!”田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