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老巷烟火繁华”系列报道66

金牌辣串:人间烟火 四季沸腾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史鹏程 文/摄 2024年10月15日 16:40

铁板烧串串区

袁冬冬煮串很是麻利

带着孩子点串的顾客

  什么叫人间烟火?是早市里,近郊来的旱地黄瓜花端的露水、周边农民自种的鸡毛菜根上的湿泥;是晚市间,路边平铺在地的编织袋上,成堆新挖莲藕的芽尖、装兜白不老豆角的蔫叶……在众纺路,这条网民口中的宝藏美食街上,华灯初上之际,少不了金牌辣串店煮串串的热气。

  众纺路,南起南内环西街,纵贯纺织街、大众街、后王街、气化街,北抵迎泽西大街,中分两条主干道与千峰南路、和平南路围成的四方块。循着街名回溯,穿透时光,遥望见过往的辉煌——国营大众机械厂(我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太原煤气化(1981年成立的国内首家煤炭综合利用大型联合企业)、山西纺织印染厂(曾经支撑山西纺织工业半壁江山),还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等。如今,“宏大”的光影退位,留下了纺织苑小区等林立楼栋、大王路菜市场的声声叫卖,以及昼夜穿行于烟火蒸腾间的不息人流。

  河南来的“太原正宗”

  李长华就是这样无声汇入人流的一员。他老家是河南信阳农村,与湖北毗邻,“这边是我们村,那边就到了省外”。1994年,她跟着老公袁祖保来到太原,“都是亲戚打工带出来的,说是有钱赚”。早一步,姐夫到了太原服装城,弟弟落脚大众机械厂附近,介绍人把他们带到了山纺。那年,儿子袁冬冬3岁。

  两口子骑个自行车,“跟卖鸡蛋一样”,一个木架子,一个小锅锅,在众纺路边上的学校门口支起了摊子。一根串一分钱,“一个人吃个五分钱、两毛钱”,顾客以学生、年轻人为主,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为了占住摊位,李长华与常来的另一家商贩竞价,最终以800元成交,“那会儿一个月才赚三四百块,决定了就要在这儿干。”

  这一干,从路边小摊到漏雨漏水的平房,再到如今年租金20多万元的门店,3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儿子从小在太原上学,小学、初中、技校,想去闯天下,先学牙科,又学数控,不想天天就煮个串。“一个月就教训了他,”李长华笑着说,“跟着同学去唐山,没日没夜贴广告,还被老太太、老头骂,没坚持下来。”“浪子”回头,一天50元,开始接着父母的班,“不抽烟不喝酒,看起来不爱说话,手脚可利索。”后来又生了女儿,太原生太原长,胖胖的,“就爱吃山西饭,可能面条有营养吧”,如今也在店里帮忙。2015年,儿子结婚,儿媳妇从河南跟着过来,生了俩娃,也是一男一女,在店旁的纺织苑买了房。“弟弟说我来到太原,啥都顺顺利利,周围老乡提起来都有些嫉妒,”李长华乐呵呵地说,“前几年人口普查,居委会还给我送来一张居住证,我也是半个太原人了。”

  这30多年,改变了这个河南人家,也改变了太原人的生活记忆。城市南北,不少开煮串店的商贩,打出来的招牌一律写“老太原正宗煮串”。“以前太原没有卖煮串的,我们是第一家,”这点,袁祖保倒是很确信。

  太原版的“部队火锅”

  土豆片、海带、生菜、平菇等各色菜蔬,袁冬冬一手攥住顾客挑好的串串,一股脑儿扎进沸水锅,再来一个笊篱,装入或宽或细的土豆粉条,等个三两分钟,出锅盛盆,转过身来,从后面的桶中兜一勺特制的酱料,递到媳妇陈玲手中。接过盆,陈玲询问,“加不加辣”,然后或多或少从另一个桶中搲一勺辣椒,递给传菜的大姐。“23号,23号”,扫视一圈路边的数排小餐桌,盯着举手或者回应的方向走过去,大姐将胸前的牌子一伸,“30块”。然后,热腾腾的串串就上桌了。

  “煮串串么,就是图个方便、快、好吃,”李长华说道。不过,太原第一家,这技术从哪儿来的?陈玲补充说,“老家的一个亲戚,以前在部队炊事班,为了野营拉练备餐,自创的。”李长华两口子刚刚摆摊那会儿,“人们还不认识,不知道咋吃。”如同韩国的芝士泡菜烩方便面一样,源自部队的高效快捷和精心调味,也给“老太原煮串”迅速风靡,增加了几分类似的时代特色。

  功夫在诗外,煮串也如此。袁祖保每天早上6时起床,早早就去了菜市场。李长华打趣说,“别看长得不怎么样,挑菜可认真了,烂的、坏的都要挑拣出来,买菜的都不喜欢他。”小小的煮串店,每天买一两千元的菜蔬,加上冻品,要备三四千元的菜。接下来是清洗,串串,“姑娘、媳妇,老家的亲戚,还雇了两个人,七八个人串”。一天串多少串?李长华没数过。按现在的售价,不同的串,一元3串、4串,夏天高峰期,一天销售额七八千元,好的时候能过万元,再换算过来,平均一天要串两万根左右。

  听这数量,“部队煮串”的魅力,比“部队火锅”大。

  河西人的“四季沸腾”

  两万多根串串,人均20根,也得有千把顾客吃。

  袁祖保一家子,从早上忙到中午准备。下午四五点开火,经常要营业到凌晨时分。“以前老顾客多,听声音就能知道是谁,”李长华回忆说,“现在新顾客多,各个年龄段的都有。”陈玲解释道,“我公公婆婆都不看手机,这几年经常有探店、拍视频的,吃着吃着就开始拍照,还要拉着我们说话。”

  就这,泼天的流量也不接。忙得顾不上,熟客打电话过来,才开一下外卖平台,做完赶紧关掉。“做完一单刚要关,突然进来两三单,你说气人不气人”,李长华这话,的确容易招人“嫉妒”。

  不开外卖平台,为的是不影响到店的顾客。春天,正月初六就开店;夏天,自打儿子接手煮串,袁祖保又加了铁板烧,客人常常流连到深夜;秋冬之交,人们稍稍适应一下气温变化,户外又是满满的人。除了恶劣天气和春节回老家,金牌辣串一年能开满300多天。

  提着奶茶的年轻情侣、带着儿女的青年夫妻、拉着朋友的中年男女、携着老伴的皓首夫妇,在这条短街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享受烟火升腾,又装点沸腾人间。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