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面外景

特色豆面

烹制菜肴

宾客满座
前双龙巷里,有一座灰色砖墙、褪色红门,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院子……48岁的朱亚屏在这里出生、成长。在外闯荡一番“江湖”后,他于8年前重回老院,开起了专做晋菜的饭馆,起名“小院味道”。
老板很走心
穿着黑色半袖,骑着小电动,10时30分,外出采购的朱亚屏出现在自家小院门口。下车,进门,顾不上休息,便立刻拿起布子抹桌子,抹完桌子又提起水壶,将暖水瓶灌满,随后将一个个蒸碗用塑料薄膜封住,简直一刻不得闲。
“我这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饭店,其实没什么好写的。”朱亚屏面带微笑,言语间流露出拒绝的意思。太原城里,饭馆多如牛毛,很多饭馆都希望通过营销让自己餐厅冠以“网红”二字,而朱亚屏却是希望自己饭馆的名声不要太大,“名气大了,人就多了,人太多了,食客体验感就差了。”
“人间清醒”的朱亚屏算了一笔账,房子是自己家的,不需要缴房租,这样1年下来可以省四五万元,省下这笔钱也不攒着,购买食材用得上。米面选质量好的,油选非转基因的,调味料选大牌子的。“选好料、做美食,这是我追求的,也是我能回馈给食客最好的礼物。”朱亚屏语气坚定。
有些饭馆老板喜欢在餐桌上和食客推杯换盏打成一片,借此扩大朋友圈,开辟更广阔的商业天地。有些内向的朱亚屏有时也会和熟客斟满酒碰一杯,但也仅此而已,“有些人把饭馆当平台,希望能有更多的事业发展机遇,对我来说,开饭馆是事业,但更是爱好,我没有更大的追求”“开饭馆需要很勤快,也很辛苦,赚这点辛苦钱我就知足了”……
厨师很用心
9时30分到达饭馆,制作面点的牛师傅第一步就是先洗手,然后开始和面。一个大的不锈钢盆内放上半盆的面,倒水搅拌揉搓,等面团成型,放置1个小时醒发,醒发完成后,他再将面团放到一个个盘子里,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11时30分许,客人来到,牛师傅拿起一根筷子、一盘面,一碗碗属于山西人独有的剔尖闪亮登场。
41岁的许师傅是饭馆的大厨,来自代县,十几岁就到太原谋生。二十多年的打拼,让许师傅这个外地人,学会了做一手地道的太原菜。
9时30分,他来到饭馆,喝口水,穿上围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先准备凉菜,土豆拌黄豆大家都爱吃,虽是凉菜,也需要先炒熟,许师傅点火烧油,将食材下锅,先炒后颠,出锅装盘静待冷却,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接下来炸丸子。调好肉馅,锅内宽油烧热,然后是许师傅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候。他抓起一坨肉馅,用虎口挤成小团,食指、中指、无名指上各放一团,顺势轻轻下锅,转眼,油锅内满是肉丸子,而旁边本来空无一物的大盆里也很快满满当当,成了“丸子开会”现场。
说起丸子,许师傅又爱又恨。“小院味道”是一家晋菜饭馆,糖醋丸子、丸子锅……很多菜都需要用到丸子。菜好吃,客人多,丸子需求量大,每周需要炸两次。这还是夏天,需要丸子的菜相对少一些,冬天大家都喜欢点个烩菜锅,那时候需要丸子的量会更大,自然也需要炸得更多,这让许师傅“真发愁了”。
许师傅原来是太原某知名饭店的厨师,3年前在师傅的引荐下来到“小院味道”当大厨。为什么舍弃名气大的饭店来到小饭馆,许师傅说得很实在,“工资高一些。”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老板事儿不多,对员工好”,还有一点最重要,“每个月10日,准时发工资”。
食客很开心
自家小院开饭馆,饭桌摆在小院中,小院味道的装修风格主打一个“朴素”。木质小饭桌、塑料小板凳,齐活。
坐在院中吃饭,穿越回往昔旧时光。大众点评网上,网友菜菜的评价颇为用心,“店如其名,真是小小一个院子。进院子的第一感受,仿佛回到上世纪90年代平房时代的生活,小马扎围坐于小桌前,大家三三两两嘻嘻哈哈。厨房敞着门,像邻居奶奶怕热专门打开的情景。食材和用料看得见的放心。老板话不多,但招待细心。菜品颜色就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山西菜的样子,味道传统,用料考究。带鱼软烂入味儿、过油肉烹醋到位、剔尖量大味香。接地气,老太原。”
经常来吃饭的食客老王说起小店头头是道:“他家菜你放心吃哇,家常口味,蒸菜、炒菜都很正宗,菜也扎实,保证让你吃过瘾。”
从街上路过,看到是个饭馆,头一次进来的李先生拿起菜单,“干煸豆角、过油肉、一碗剔尖。”点完上菜,李先生逐一品尝,“嗯,不错,味道挺好的。”得知这家小饭馆人气很旺,李先生点点头,“人家旺确实有旺的道理,起码最重要的菜很好吃。”
40岁开饭馆,两三年之后变得远近闻名,说起创业,朱亚屏觉得自己很幸运。
幸运源于热爱。生于斯,长于斯,双龙巷见证了朱亚屏的成长,见证了他年少时的喜乐与忧伤。如今,不忙的时候,他喜欢站在自家饭馆大门口,看着来往的人群,看着小巷的变迁。道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仿佛很多都变了,但老邻居没变,老屋子没变,他对山西菜的喜爱没变,对这座城市的爱依旧热辣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