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头捣蒜

老大同烩菜扒糕

厨师正在工作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每当老乡相见,很多人会选择到家乡人开的餐厅里把酒言欢,借美食来慰藉乡愁。而在太原生活的很多大同人,喜欢把迎宾楼当作他们的一个“小据点”。
后厨里的大同人
迎宾楼位于体育南路商圈内,这片区域里,饭店鳞次栉比,想从众多饭店中俘获一众食客的心,并不是容易的事。
没人能做到面面俱到,迎宾楼选择把雁北风味作为餐厅的主打菜系。原因无他,老板就是大同人,雁北菜,“熟”。
56岁的大同人昝富成是迎宾楼主厨,他曾经在大同的昆仑饭店工作多年。提起昆仑饭店,“老大同”无人不晓,这家店曾经被称为大同的美食坐标,在这儿工作,厨艺自然没得说。
昝富成管理着20多人的后厨团队,包括他在内的5名炒菜厨师,全部来自大同,其余大部分也是大同人。“我们这里没有预制菜”,介绍饭店的特色,操着浓重大同口音的老昝开口便说得一板一眼。
广灵的油豆腐、阳高的羊肉、大同的糕面,当然还有必不可缺的羊杂、粉条……雁北家常菜中的常见食材,“那必须都得用我们大同的,这味儿才正宗。”说起家乡的食材,老昝言语中透露着自豪。老昝透露,这些来自大同的食材,一般都是饭店前一天与供应商进行对接,第二天早上6时30分,食材运到太原,他们再派专人去取。
做的是大同菜,胃也是大同胃。去年从大同来到太原工作,一年多时间,老昝对太原的饮食还未能完全习惯,“剔尖、打卤面我都不太吃得惯,太原的菜味淡,我这大同胃,还得适应一阵子。”
餐桌上的大同菜
9月4日上午11时,阳光正好。迎宾楼后厨窗明几净,餐具厨具码放得整整齐齐。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厨房,清洗干净的白色餐具光洁如玉。厨房里贴着一行标语——“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标语耳熟能详,而迎宾楼的厨师们,也用自己的一炒一颠、一擦一放来证明,这绝不仅仅是一行标语而已。
有人点菜“羊头捣蒜”,厨师刘利东披挂上阵。这是一道极具草原风格的美食,在内蒙古和大同一带非常流行。“羊头捣蒜”不是用羊头来捣蒜吃,而是用蒜醋汁拌羊头肉。羊头冲洗干净煮熟,将羊头肉取出,这时刘利东开始一展身手。他将已经煮熟的羊头肉再度焯水放置一旁,然后将大葱、洋葱、尖椒翻炒,再将两者一起入锅,大火继续翻炒,淋上酱油醋等调味料,出锅装盘。羊头肉放置在羊头骨之间,旁边摆放一小盘香味扑鼻的酱醋汁,蘸上一口,羊肉的鲜嫩、酱汁的浓郁,一口一个大满足。
这边羊肉捣蒜上桌,那边又点了一个“老大同烩菜扒糕”。主厨昝富成亲自操刀制作,虽然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但主厨的态度绝不马虎。先将白菜、豆腐、粉条、木耳等食材下锅焯水,然后放置一旁。再将丸子烧肉下锅,大火翻炒,加入高汤,随后将之前焯过水的食材放入,烩菜便大功告成。扒糕不是现成的,昝富成将之前揉好的黄米面捏成圆形,锅中加入宽油,油热之后将糕下锅进行煎炸,炸好之后捞出摆放在烩菜上面。烩菜入味,扒糕绵软,吃一口菜,咬一口糕,入口的哪里是食物,分明就是记忆里的故乡。
热菜摆上桌,凉菜也是必不可少。小米凉糕,据说桌桌必点。用糯米和黄米制成的凉糕来自大同,凉菜师傅赵永全将做成小方块的凉糕认真摆盘,旁边放置小盘桂花蜜,夹一块凉糕蘸一口蜜,甜蜜在心头。
除了这些,迎宾楼的创意菜也深受食客喜欢。百香果酥梨虾,名字看起来就很有食欲,这道菜酸甜可口,女孩子们最爱。茄子炖江团,微麻辣、椒香味,绝对下饭菜。
道不完的大同情
迎宾楼的总经理叫杨晓云,是一个漂亮而又朝气十足的“90后”。杨晓云是大同人,说起迎宾楼,她如数家珍。
“最开始我们饭店的定位是商务宴请,结果发现这样养活不了我们自己。”饭店租用的是一个小区的商铺,背靠小区,杨晓云和丈夫以及另一位饭店负责人王霄鹏等一合计,决定将饭店由高端转型成平价,“还是得靠小区居民”。
饭店转型了,菜品降价了,客人来多了,但是“质量绝对不变,那不砸我们自己的饭碗嘛。”王霄鹏说。
“还是主推大同菜,我就是大同人,当然希望把大同的美食介绍给五湖四海的朋友。”杨晓云言笑晏晏,“经常有食客和我说,你家的大同菜味儿挺正,好吃。”
而正在饭店里就餐的李先生也对这里的饭菜口味大加赞赏,“他家的羊杂和我在大同吃过的一样,不膻,粉条也很劲道,不错不错。”
和朋友前来聚会的王女士表示:“他家挺适合家庭聚会的,餐厅布置很优雅,菜品摆盘很漂亮,性价比很高。”
另一位和家人前来聚餐的赵女士不仅表达了对菜品的喜欢,甚至还准备回家对钟爱的菜肴进行复刻:“菜品色正味美,酿黄瓜真的很好吃,酸甜爽口有嚼劲,回家我也要试着做做。”
食客的赞美让杨晓云很是开心,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迎宾楼对面是一所学校,上下学高峰期有时正好是饭点,道路有些拥堵,这样会让一些食客望而却步,“如果道路不堵,我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