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南官坊路的原火车站方便面店。贾军红 摄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肉蓉面。

薛秀贵准备煮方便面。

小食客也特别爱吃。
初秋的深夜,太原市南官坊路的一家小饭馆内,烟火升腾,店主薛秀贵和儿子薛生富正在忙碌地招呼客人、煮面捞面……这家饭馆名叫原火车站方便面店,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复杂的菜品,有的只是一碗碗充满故事的方便面。
历经三十六年,始终坚持最初的味道与品质,这家老店不仅满足了夜行人们的口腹之欲,让他们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更承载了无数人的独特记忆与情感。
三十六年的坚守
62岁的薛秀贵,1988年从老家临县来到太原,在太原火车站附近开起了一家小小的方便面摊。当时的小摊条件极为简陋,一顶露天的塑料棚、几张桌椅板凳加上锅碗瓢盆,便是全部家当。
“我之前曾经卖过早餐,每顿饭常常会有卖剩下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卖不完就得倒掉,太浪费了。”从小在农村长大、一向节俭惯了的薛秀贵,看到这些倒掉的食物心疼不已。薛秀贵说:“我当时就想,方便面放不坏,吃一包煮一包,不会浪费,小孩老人都可以吃,很‘方便’!所以,我决定开始支摊卖方便面。”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不经意间的决定,竟成为改变他们一家人命运的转折点。
方便面摊开始营业那年,正值儿子薛生富出生的第二年。为了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二十多岁的薛秀贵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下午五点左右准时出摊,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清晨五点。薛秀贵煮的方便面看似十分普通,实则也有着他独家的“配方”。除方便面自带的调料包外,他还搭配了香菜、葱花、榨菜、黄豆等丰富的佐料,还有鸡蛋、火腿,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选择添加,既美味又顶饱。
“我是农民出身,骨头硬,能吃苦。”这是薛秀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火车站附近摆摊卖方便面,大多数人因为辛苦且利润微薄而放弃,唯有薛秀贵最终坚持了下来。正是他的这份执着与坚守,让这个本不起眼的小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忠实顾客。
两代人的接力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儿子薛生富也长大成人参加工作。薛生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从小便目睹了他的辛勤付出,心中早早埋下了勤劳的种子。眼见小摊生意越来越好,父亲一个人因整天忙碌日渐憔悴,薛生富毅然放弃了原先的工作,与父亲共同经营方便面摊。“一家人就要努力,共同把日子过好。”薛生富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关爱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经过父子二人努力打拼,方便面摊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除了夜行的人们、出租车司机、附近居民等常客之外,还有许多外地的人们慕名前来品尝,原先小小的露天摊位也早已不能满足日常经营需求。
为了能够将方便面生意长久稳定经营下去,2018年,父子俩就近租下了一间门面房。新店面虽然面积不大、装修简朴,但与之前的露天摊位相比,就餐环境好了很多。除了经典的煮方便面之外,新店还增加了小笼包。“小笼包每天限量供应,只卖三十笼。”薛生富说,“如果卖不完剩下,下顿就不能继续再卖了,会影响口感和品质。不管卖多卖少,绝不能浪费。”繁忙之余,父子二人还外出考察学习,在店里新增了涮毛肚,让前来就餐的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面子”改了,“里子”有了,方便面店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父子二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丰厚回报,最多时候一晚上可以卖出方便面两三百包,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碗“面”里的温情
“你好,店里坐”“来包肉蓉面还是‘康师傅’”“慢走,小心台阶”……三十六年间,迎来送往的场景每天都在这家小店里上演,顾客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都因为这碗方便面而结缘。
来自柳林的董先生到太原出差,经常会来这里吃一碗方便面。“我是这家店的忠实粉丝,已经吃了二十多年了,味道一直都没变,每次到太原都会和朋友来吃。”董先生感慨地说,“即使搬了地方,我也会追寻着这个熟悉的味道找过来。”
“我还记得,这里煮面最开始用的是蜂窝煤,后来又用上了焦炭,现在都改用电啦。社会在进步,咱们这个老店也在与时俱进……”今年三十六岁的李先生二十年前来到太原打工,是这家方便面店的老顾客。如今,他在太原买车买房、成家立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仍时常怀念起曾经的那个“老味道”。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吃一碗方便面。李先生说:“这家店见证了我在这座城市的成长。每次来到这里时,总会回想起当年的那份温暖。”
“每次夜间值班出来吃饭,好多餐馆都关门了。但是这里不管多么晚来,绝对是开门的,肯定不会让你白跑一趟。老板总是像家人一样开着灯在门口等着大家,让人们心里感觉特别温暖。”刚值完夜班的刘先生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说道,话语里满是感动。
品却世间烟火气,人间有味是清欢。三十六年,见证了薛秀贵一家的努力与坚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一碗碗暖心的方便面,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美食记忆,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温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