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从当初的“高不可攀”,变作寻常人家的代步工具。但是在2500多年前,只有身份地位显赫的贵族才能拥有车,并且当时的车辆主要是用于作战。
在太原市博物馆就陈列着一组车马坑,1988年在太原市南郊区(今晋源区)金胜村发掘出土。它们出自春秋晚期晋国高级贵族墓葬——赵卿墓。
车马坑位于赵卿墓的东北侧,是赵卿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马坑平面呈曲尺形,由车坑与马坑两部分垂直交会组成。马坑南北长12.6米,东西宽3米,深4米。坑内葬战马46匹,马头向西,自北向南依次排列。战马全部为蒙古马系,平均肩高1.48米。马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马具。车坑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深4米至4.5米,位于曲尺形平面西部。车坑底部先挖好轮槽,埋入时将车轮嵌入槽内,车轴紧贴坑底。这样独特的瘗埋方法在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见到,主要目的是减少车辆悬空以便夯实填土,客观效果是使得车辆历经2500多年仍保持了原始状态,为研究古代车制提供了珍贵标本。车坑内16辆车分两排由西向东依次排列,车辆放置得非常密集,前面车的车厢覆压着后面车的车辀(辕),最后一辆车的车辕就放置在马坑的马骨架上。这些车的主要部件皆为木质,车厢以粗藤条为骨架,再以细藤条绑扎编织,个别部位有青铜饰件。16辆车基本结构是独辀单舆和一轴双轮,均为实用木车,但木质都已腐朽。根据车舆形制的差异,可分为圆形舆和方形舆两种。圆形舆仅一辆,位于北边一列车的队首,车厢宽敞舒适,为国内首次发现,显然是墓主人生前乘坐的专用车。这些车用途多样,种类齐全,以实用战车为主,包括墓主人的专用车“安车”,军官的指挥车“辂车”,战场所用的“田车”,以及其他任务用车等。在一些车的车厢和车轮夹缝中,还埋葬了猎狗,其中一狗还戴着铜箍革带项圈。这16辆战车和座车组成的庞大车队,正是墓主人生前作为晋国正卿拥有煊赫权势的真实写照。赵卿墓重视车马的陪葬,是因为当时诸侯纷争,车战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于是拥有战车的数量成为衡量列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赵卿墓车马坑还出土有200余件车马器,如軎、銮铃、辕首饰、马衔、当卢等。庞大的车马坑,众多的车马器,让人们看到了战旗猎猎、战火熊熊、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和赵卿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
赵卿墓发现之初,由于缺少确凿的文字依据,墓主人身份成谜。车马坑出土车、马的数量和规格已经超出同时期的诸侯,且殉车大都是实用战车,综合以上因素,可以推断出墓主人是位久经沙场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显赫人物。另外,从墓葬所处的地域来看,晋阳属晋卿赵氏的封地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史料记载,在晋阳执政的赵卿只有赵简子和赵襄子,学界的讨论便主要集中在此二人身上。结合赵氏发展的历史,赵简子所经历之事与之更为契合,一般认为墓主人应为赵简子。
这件整体保存完好、清理保护精细并搬迁至太原市博物馆保护展示的大型车马坑遗物,对研究中国古代车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