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变餐厅、村居成民宿,九院新村尽显浓郁“烟火气”。王昕 摄
院落变餐厅、村居成民宿,走进九院新村尽享浓郁“烟火气”;村委成“亲戚”,上门解烦愁,风声河村“乡村夜话”探出基层治理新路径……万柏林区全面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动能,绘就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新画卷。
“乡村夜话” “话”出亲情
走入西铭街道风声河村,新修的沥青路面干净有序,小巷铺了“面包砖”平整美观。“上下水、电缆管网都要入地,围墙也要统一粉刷……”村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改造,村民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改造前景。
“感谢村委会干部,给我家重修围墙!”拐入一条小巷,77岁的王果花老人站在门口看施工人员砌墙,见到村干部走来,感动地说。
王大娘的老伴已逾八旬,儿子又患病在床,一家人生活艰难。不久前,王大娘家的围墙由于年久失修变形,村党支部书记刘建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即安排在墙外拉起警戒线、立了警示牌,随后便联系施工人员推倒危墙、重新修葺。
在风声河村,村民发生矛盾、独居老人需要陪伴、孩子们想就近上学……通过“乡村夜话”,这些情况被村“两委”干部一一记录,并逐个解决。
为了提升治理服务效能,风声河村推行了“乡村夜话”工作机制,采用“两委”包户、每周汇报的工作制度,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两委”干部进田头、上炕头,利用晚饭后农户闲暇时间察民情、解民忧,加深与群众的连接,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如今,西铭街道在全街道推广“乡村夜话”模式,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激发基层治理“新内核”,焕发乡村建设“新动力”。
烟火经济 注入活力
绿植悠然,竹木添香……正午时分,“木子舍”店内,优雅的就餐气氛令人沉醉。客人三三两两,品味美餐,交谈甚欢。
漫步九院新村,“龙门客栈”“院里黔山渔记”“在云端”……随处可见装修风格独特的饭店、茶社和咖啡馆。或小桥流水,古琴檀香装点出中式婉约;或民族风情,令人不出三晋便可领略异乡风土。这里不仅汇聚了川、黔、徽、湘、赣等地方菜肴,还有法国、意大利、印度、日本等异域风味。
每到饭点,家家爆满。
细问客从何处来?“我们从东山过来,这里环境美、饭菜好,感觉很独特!”“我们从老军营小区过来,半小时车程,在小院里悠哉哉吃饭,特别放松!”
白家庄街道九院新村党支部书记石旭斌介绍,该村村民原先居于山上,由于煤矿开采,旧村环境被破坏,1990年搬迁到九院新村,166户人家户户有庭院。之后,村里盖起高层住宅,居民迁入后,庭院闲置。几年前,主打贵州菜的“院里黔山渔记”入驻,吸引来首批食客,如今已有餐饮、摄影、剧本杀等87户商家入驻。
经过生态治理,旧村也改造成狼坡狮子崖原生态景区,千亩采摘园供游客游玩。九院新村因地制宜打造集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于一体的红色教育、休闲旅游、生态观光采摘旅游综合体项目,融合烟火新经济,实现“山上游玩采摘,山下吃喝娱乐”。村民也受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13.55万元,年人均收入2.8万元。
今年,九院新村重点建设精品示范村项目,包括夜经济亮化美化、精品民宿改造、数字乡村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打造业态丰富、承载乡愁的新型乡村旅游度假区。
乡村振兴 宜游宜居
风声河村、九院新村是万柏林区全面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成果的缩影。
在大虎峪村的九润现代农业观光园,智能温室采用现代化无土栽培技术,游客采“书架”上的草莓,摘“种在水中”的蔬菜,感受农业数字化的独特魅力。在西山腹地,上南山村的菌类种植为农民带来幸福好奔头……
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万柏林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步伐,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动能,立足不同村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万柏林区有15个行政村,目前正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提升、高质量建设、高频次调度,保持各村整体风貌,突破单村建设发展模式,将九院新村、桃杏村、风声河村、小西铭村、大虎峪村连点成线,集中连片打造成为一条产业兴旺、美丽宜居、文化兴盛的美丽乡村示范廊带。
如今的西山美丽乡村,青山绿水寄乡愁,宜游宜业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