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三晋古韵深厚 壁上丹青千秋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介子平 2024年05月16日 22:53

  我对壁画的研究,属机缘巧合。2010年12月,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的2010年全国画院优秀创作研究扶持计划项目启动,由山西画院申报的课题《山西古代壁画艺术》入选了该扶持项目。翌年,项目开始,我有幸受邀加入课题组,负责文字整理工作。其间,我有幸近距离、系统地接触到了这些珍贵的古代壁画,遂为之精湛倾倒,为之壮观叹服,随之恂然恭谨,肃然起敬。

  家底丰厚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滥觞于春秋,兴于汉晋,盛于唐宋,延至明清,在宋元前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它在形式上附存于各类建筑,而在功能和审美上又自成体系,独具价值,且传统蓄积深厚,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以寺观、墓室为主)27259.52平方米,面积仅次于敦煌。且年代序列完整,从汉、唐、五代至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各代,历时不断,脉系清晰,时间跨度达2000年之久。

  山西古代壁画艺术,以其“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之内容的丰富、内涵的丰厚,集建筑、壁画、雕塑三位一体,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民俗、艺术、民族交流、天地人生等观念和理想,体现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文以载道”的艺术理想和特殊社会文化功能。

徐显秀墓壁画展开图(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

售鱼图(元·洪洞·水神庙)

  山西壁画浩瀚如烟且地域分散,为方便欣赏,我特依照时间顺序列举出各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者:

  北朝·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北齐·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画墓

  北齐·太原·徐显秀墓

  北齐·太原·娄叡墓

  唐·五台·佛光寺东大殿

  五代·平顺·大云院

  宋·高平·开化寺

  辽·灵丘·觉山寺

  辽·应县·佛宫寺

  金·朔州·崇福寺

  金·繁峙·岩山寺

  元·芮城·永乐宫

  元·稷山·青龙寺

  元·稷山·兴化寺

  元·洪洞·水神庙

  元·汾阳·五岳庙

  明·洪洞·广胜下寺

  明·浑源·永安寺

  明·阳高·云林寺

  明·繁峙·公主寺

  明·五台·佛光寺文殊殿

  明·太原·多福寺

  明·灵石·资寿寺

  明·汾阳·圣母庙

  明·洪洞·广胜上寺

  明·新绛·稷益庙

  清·霍州·娲皇庙

  清·太谷·净信寺

  清·大同·华严寺

  不难发现,我所列举的壁画,非墓葬壁画即寺观壁画,墓葬壁画除少部分原址保存外,大多进入了博物馆,而寺观壁画基本都在原址。

  种类齐全

  墓葬壁画

  墓室壁画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

  汉代壁画存于墓室,现存最早者为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北朝墓葬壁画有太原王郭村北齐娄叡墓、寿阳北齐厍狄迴洛墓、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等。大同西郊元墓,与前代风格已大为不同。当时的典章制度、风情习俗,在此多有反映。

  寺观壁画

  壁画之大观,当数寺观。自佛教传入中土,在山西地区的发展蔚然大观,寺庙林立,僧侣云集,现存约7000平方米的寺庙壁画,分布于70多个寺观。现存最早的寺庙壁画,为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现存五代及宋辽金时期壁画6处,分别是平顺大云院弥陀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灵丘觉山寺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面积近千平方米。

  受佛教影响,道教寺观也采用了壁画艺术形式为装饰。宋元之际,全真派在黄河以北迅速发展,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是其巨作。除却道观,本土信仰的一些庙宇,也绘制有壁画,其中的汾阳圣母庙、新绛稷益庙、晋祠关帝庙、霍州圣母庙等处的壁画颇为精彩。

  明代以后,寺观壁画艺术渐趋衰落,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日渐程式化,工艺水平较之前朝大为逊色。在这其中,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中壁画为这时期的精品。山西现存明代壁画2300平方米,清代壁画保存近3000平方米。其中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鸿篇巨制,国内仅见。

  壁画艺术堪称墙壁上的百科全书,宗教之外,世俗生活的精彩也多有记录。在社会、建筑、美术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家居壁画

  壁画其实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炕围画,又称墙围画,是一种流行于山西地区的室内装饰画。以线条勾勒,色彩填充,最后清漆罩封。题材大多为瓜果梨桃、花卉树木、三国水浒故事、才子佳人等。炕围画是壁画在民间最终的落脚点。我曾在祁县老城闲逛,无意间在一户何姓人家的门廊两侧,发现了壁画绘制,尺幅不小,大概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昔时,晋式房构皆留有坎墙,大约一米二三高低,炕围画即沿坎墙而作,起初只绘炕头范围,也有满屋皆绘者。与之不同的是,寺庙壁画皆绘制于坎墙之上的土坯,或未经烧制的砖坯之上。砖石坎墙,可承载重量、牢固墙体,防止潮气侵蚀。土坯则可使墙体内部的潮气不致腐蚀画面,也可使墙体外部的碱硝免除侵蚀。土坯墙体与泥皮间的自然缝隙,尚可流通空气,保持画底干燥,画面遂得以长期保存。

  匠心延绵

  那次随课题组南北考察,除却对壁画艺术的切身感受外,考察中的故事,也颇有回味。课题虽已结项,思考仍未停止。宋元以来,文人画兴起,人以画传的旧式由此改变,画遂以人传。与此同时,从画技上,壁画开始走下坡路。古人言“宁可画以人传,不可人以画传”,盖因“画以人传”者,不论背景端的,不问英雄出处,惟以作品说话,画如此,其他何不然?

  这些壁画绘制年代虽记识周详,然除稷山兴化寺、芮城永乐宫几座寺庙壁画外,绘制者多未留名。匠人是一群靠手艺营生的劳动者,虽说身怀绝技,但在古代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视手艺为谋生手段,艺术家的称号更多是后人赋予的。匠人的神秘还在于他们的默默无闻,并不因一技傍身而张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性比个性多,所以其作品中的时代印记在集体无意识中显而易见,这一点正好与文人艺术家相反。同是“元四家”,黄公望与倪云林的画风迥异;同为“扬州八怪”,郑板桥与金农笔意云壤,但若是观赏一幅杨柳青年画,你会发现,清乾隆年间的制品与光绪年间的并无轩轾之别。匠人的手艺极易因一个家族、一个作坊的消亡而失传。从这一点来说,匠人的个性又是那么强,大到营造法式,中到碑石造像,小到雕虫之技,概莫如是。而文人艺术家的作品不外乎书画篆刻几样,可以说,文人艺术家注重的是个性表达,而匠人的个性则是在作品大同中的小异。

  匠人的风格由大众所好铸就,大众所好乃趋吉祥求富贵心理的反射,所以匠人的作品无论出自哪个时代,欣赏起来总是那么亲切,总能体会到有种情感在其间,也许这就是匠人所谓的共性所在吧。其实,来自民间的体验和情绪何尝不是这样。匠人的手艺往往在相对封闭中世代相传,并倾其一生心力为之精益求精,最终独步天下,这同大师级艺术家走的是同一条路,达到的是同一个境界。大师除作品外,可能还留下一部厚厚的论述传世,而匠人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两句上口的谚语。匠人的自信是一种类似无记名投票的当选,匠人的荣耀在于众人赞不绝口时,他暗自窃喜。窃以为,好的匠人就是艺术家,惊叹壁画之精良,越发感叹画匠之品格。山西古代壁画在数量和质量上固然令人赞叹,但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

  神与人之间,一个写意,一个写实。

  寺观壁画中,主要为神道人物。人性与神性之间,五官手足、身段比例,或伸或缩,衣饰装扮,皆为想象,以此产生一种亦神亦人的距离感,表达崇高与审美意趣。神是人的想象,其形象虽由现实中的人转化而来,却是观念化人之面貌,具有知性的秩序。

  鲁迅说其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齐白石则说“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审美意识首先着眼于宗教,虽以现实中人为蓝本,却非取自具体一人。宗教造像在于以具体形象衬托精神世界,以造型之美,印证一个正觉哲思的世界之真。其已脱离艺术对象,上升为对审美的普遍抽象。

  由此可见,古人的审美取向,与今人有所不同。

  意外发现

  古人建窟本是为表达对宗教的信仰与虔诚,窟内作画传达的是供养许愿者的心声,但建窟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于是便有人投机取巧,把先人洞窟据为己有,并将原有壁画涂泥新绘、题名且书具心愿。这样的覆盖甚至达到了四层。抗战时期,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张大千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为看到早期的唐作,他便将外层的画幅剥落了。此事一经披露,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1972年,在修葺天津蓟县(今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时,发现其下覆盖着精美的元代壁画,内容以高达两米的十六罗汉为主体,下部绘以世俗题材。这些壁画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大修时被泥灰罩盖的,其间被隐藏了200多年。山东泰安徂徕山光化寺维修时,也意外地在明代壁画下发现了一层宋代壁画。

  2011年2月,大同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一次墙体检修中,无意间在善化寺三圣殿内一素面墙体的泥层下,发现了隐匿着的16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其画法精细,线条流畅,人物传神,画面生动。壁画上有古人题记的“隆庆”年号,估计此壁画在明末即已封于泥层之下。我随课题组一行考察善化寺时,有幸目睹了该壁画的清理过程。

  无论什么原因,被覆盖者因此而幸存,多少让人感到了些许欣慰,也由于这层覆盖,使其在重见天日时,仍能色泽艳丽、栩栩如生。

  结语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保存最为丰厚的省份,壁画依建筑而存在,又独立于此,单列成篇,所以山西成为古代壁画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顺理成章。数量既多,便存在着保护难题。作为壁画存在地,守之有责,开发利用也有责。解读之,挖掘之,讲好壁画,讲好壁画里的山西故事,作为一名研究者,义不容辞,也刻不容缓。

  讲座地点:太原市图书馆

  主讲人:介子平

  时间:2024年2月3日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