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有了无障碍坡道,残障人士坐轮椅出行方便多了。

扫码看视频
改造台阶
“以前坐轮椅,就怕遇到台阶,每次都得求助他人或绕行。改成坡道以后,自己出行很轻松。”50岁的黄大娘住在建北二巷小区,58岁的老伴为一级肢体残疾,只要出门,她都要陪着。虽然住1层,但单元楼前有5级台阶,成了老两口出行的“拦路虎”。
每次下台阶,黄大娘先要背老伴下去,再来搬轮椅。轮椅不轻,颇费体力。上台阶,更加困难。子女不在身边时,他们尽量减少外出。建筑街社区了解情况后,决定利用老旧小区改造的时机,将这处台阶进行改造。
5月12日,改造完成。一半台阶被保留,另一半则变成了无障碍坡道。老人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
配建坡道
“买房时,千挑万选,就看中了这一点,很人性化。”50岁的闫先生住在安宁街122号院。这是个新小区,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院里,有一条百余米长的无障碍坡道,蜿蜒却平缓,两侧还有扶手。坐轮椅的居民,就算一个人外出,从楼下“走”到门口,毫不费力。
闫先生是二级肢体残疾,住原先的老小区时,出门常需要别人“搭把手”。搬到这里后,省了很多事,家人操心也少了。中海社区的工作人员曾做过测试:由于轮椅前轮较小,三四厘米的高差,单靠自己很难上去。平衡掌握不好,很容易“翻车”,向后摔倒。如今在新建小区,都配建了无障碍的坡道,给残障人士带来很大方便。
修复缓坡
前进路南段21号院,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此前,单元门口有坡道,也有台阶。可年久失修,坡道破损严重,无法使用,居民只能走台阶。
5月13日,网格员齐新萍巡查见到,50岁的李先生拄着拐杖,正吃力地迈着台阶。该居民曾患脑梗,现仍处于康复阶段,腿脚不利索。网格员赶忙上前搀扶,送至楼上。
随即,网格员联系物业,说明情况,动手修复坡道。施工人员很快到场,铲掉残余的水泥、砖块,重新铺设,再用水泥抹平。忙碌了两个小时,门口有了新坡道。李先生下楼看到,连声道谢。
装上扶手
409小区1号楼前,有一条近20米长的坡道,坡度较大,坐轮椅的居民上下比较吃力。若中途停下,容易“溜车”。
52岁的赵先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每次路过这里,都感觉挺费劲,双手转动轮椅“走”一趟,胳膊酸胀。他把这个情况告知建筑街社区,希望采取措施解决。社区立即找来施工方,在坡道一侧的墙面上,安装了扶手。5月12日,赵先生迫不及待来体验,上坡“走”了一段路,可以抓着扶手坐在轮椅上稍事休息。他高兴地说:“扶手的粗细、高度很合适,再也不用担心滑下去,有了‘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此前,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年轻人健步如飞,一步一个甚至几个台阶跨上去,显得毫不费力。而他们身旁,有人坐着轮椅,望着台阶犯愁。如今,无障碍坡道正在成为各个小区的“标配”,残障人士出门更轻松,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