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花儿临夏待客来

十省名城联动 共扬国色美名——“盛世牡丹耀中国”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之临夏篇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临夏州融媒体记者 马琼洁 马麒 2024年04月10日 08:19

临夏牡丹宴

王坪牡丹

  临夏,一块被黄河水滋润的土地,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佳句。每年“五一”小长假前后,美丽的临夏会准时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开放期,此时各类牡丹竞相绽放,花香醉人,让临夏成为了花的海洋,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近年来,临夏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牡丹资源禀赋,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不断拉长牡丹全产业链,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精心筹备各类以牡丹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实现了牡丹从单一观赏到精深加工、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擦亮了“河州牡丹”标识品牌,让“美丽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之路的一把“密钥”,给各地游客送上了一场赏心悦目的闻香赏花之旅。

  赏牡丹:花开临夏香满城

  “白牡丹白着娆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临夏人把牡丹盛开的季节称之为牡丹文化月,并借此推出涵盖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特色美食等各领域的系列活动,吸引着八方宾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朵“富贵之花”已然升级为“产业之花”。

  临夏牡丹又称河州牡丹、河州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色斑点而得名,有着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路过临夏住在炳灵寺时留下数株牡丹,经过千百年繁衍发展,也留下了家家户户种牡丹的习俗。据考证,在当地供奉文成公主的寺院里有大量牡丹元素的唐卡图案,在出土的金代墓葬中有牡丹砖雕的纹饰。明嘉靖版《河州志》中有百姓家家户户种牡丹的记载。

  在一代又一代临夏人的努力下,经过归圃驯化,目前共培育出花色各异的紫斑牡丹品种300多个,其中以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等最为名贵。如今在临夏,牡丹、芍药等花卉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余亩,大夏河牡丹长廊,康乐县牡丹园,还有遍布城乡各处的牡丹文化公园等,让临夏成为名副其实的牡丹之城。

  每年的牡丹盛花期,当走进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时,数千亩牡丹争艳,连片成海。近年来,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牡丹,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研发加工生产紫斑牡丹花蕊茶、叶芽茶、花朵茶和牡丹籽油系列产品,不但延长了牡丹产业链,还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临夏因牡丹而美,因牡丹而盛名。每一次牡丹文化盛宴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升华为地域形象与品牌,造就了临夏经济发展的一次次机遇与提升,凭借河州牡丹的独特风韵以及临夏文化的卓然魅力,为临夏旅游推介、形象展示积聚了人气,提升了临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收入井喷式增长,成为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唱牡丹:花儿临夏美名扬

  “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是容易摘去是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被誉为“花儿曲令之王”的《河州大令·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仿佛是从久远记忆深处传来的一曲长歌,悠扬宽长的乐句,高亢舒缓的旋律,婉转回环的曲调于刚健中自带缠绵的情愫,呈现出一幅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吐露芬芳的壮美画卷。

  在临夏,“花儿”不仅仅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还是一曲曲脍炙人口的民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和发祥地,临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这里的人们常以民歌“花儿”传唱牡丹,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有很多都以牡丹命名,有“牡丹令”“白牡丹令”“二牡丹令”等,十句“花儿”唱词中,有两句就是唱牡丹的。

  每年农历四月、五月、六月,临夏州和政县和康乐县苍松翠柏山花俏,目之所及皆是铺天盖地的绿和各色各样的花。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就在这最美的季节如期举办。花儿会是“花儿”演唱、传唱、传承的主要载体和文化空间,是全球目前存续很少的传统民歌的民间大型演唱场所。届时,山野间、树林里、草坡上、小溪旁、亭子里、山涧中,八方涌来的人流,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大家以歌会友、歌咏言志,到处是“花儿”的旋律,让人流连忘返。

  “花儿”因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临夏州一代又一代的“花儿”文化研究者、唱词编创者、传承人和演唱者如同浪花一样前赴后继,培育壮大花儿歌手和传承人队伍,传承保护创新着“花儿”文化,让悦耳的花儿在广袤的临夏大地上缓缓流淌,展现“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无穷魅力。

  花儿临夏,以“花儿”喻临夏,集中体现了临夏的景色美和文化美:大河滔滔而过,两岸盛开着雍容华贵的牡丹,带给人们一个人美、花美、水美的全新临夏形象。

  品牡丹:河州味道飘四海

  说起河州牡丹,就不得不提到临夏市八坊十三巷。

  作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的八坊十三巷是临夏旅游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各地游客来临夏必去的景点之一。

  八坊十三巷是八座“坊”和十三条“巷”的统称,是临夏文化旅游新地标,融合了砖雕、木刻、彩绘等建筑特色的古典建筑相对集中,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堪称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览园和民族团结融合的“大观园”。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非常爱花,无论院子大小,都留一块花圃,种着各种花卉树木。尤爱牡丹,在这里,不仅墙上雕的是牡丹、门廊上刻的是牡丹,而且家家户户院中大都会种牡丹,推开院门总能看到牡丹盛开,花团锦簇。

  临夏除了各色花卉,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临夏美食是一部延续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一席催人味蕾的饕餮盛宴,是一抹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是一种敬业打拼的民族精神。早在唐宋时期,居住在临夏境内的各族群众在菜肴配置、烹调等方面就有许多创新做法,制作出一系列品质精良、令人垂涎的美食产品。千百年来,临夏各族儿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探索研发,大力传承弘扬临夏美食,对美食技艺进行改良和创新,临夏美食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牡丹宴、东乡手抓、酿皮、凉粉、甜醅、油馃馃、鸡蛋醪糟……只要你走进临夏,满街飘香,色香味俱全的临夏美食绝对让你垂涎欲滴,大呼过瘾。

  画牡丹:国色天香永不谢

  临夏人不仅喜欢“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品牡丹”,更喜欢“画牡丹”,在这里,牡丹早已和民俗民风相融合,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对牡丹的热衷与喜爱,形成了极具地域特征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创作品也在不断加入地域元素,迎合审美趋势推陈出新,产品屡屡引发关注。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牡丹绘画艺术在临夏地区蔚然成风,陈龙、石兰英、杨占福、石广云、张定平、车玉琳、罗艳、蓝献诚、孔令祖等画牡丹作者名家辈出,其中不少人举办过个人专题展览,入选全国美展,出版画册、邮票等,成就斐然。

  牡丹虽盛,但花期较短,勤劳的临夏人民便将牡丹穿在身上、雕在砖上、刻在木上、捏在泥上、画在纸上、绣在布上……用传统非遗的形式将牡丹呈现在生活细节中,留在心里,不仅让牡丹文化有了更多的传承载体,也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砖雕,俗称“硬花活”,指在青砖上雕刻出古色古香、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山水、花卉、典故等图案。临夏砖雕最常见的创作主题便是牡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砖雕在金代便开始创作牡丹,东公馆的《牡丹双宝瓶》更是牡丹砖雕中的绝佳作品。在临夏,无论是民居还是公共建筑,处处都有砖雕牡丹作品的身影。

  蛋雕牡丹,它的制作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

  掐丝珐琅牡丹,作品可以用作摆件、挂画和实用器具等,牡丹是其常见题材,将牡丹题材制作成摆件,摆在家中赏心悦目,将牡丹掐丝创作到盖碗上,喝茶也能陶冶情操。

  河州泥塑捏牡丹,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彩陶罐里开出牡丹,加上俏皮的泥娃娃,这是泥塑匠人的巧夺天工。

  葫芦雕刻牡丹,它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直享有盛誉,在葫芦雕刻中,牡丹是常见的图案之一,多出现在葫芦腹部主图案上和罐圈处,雕刻细腻、精美绝伦。

  如今,临夏的牡丹题材早已升华为独立的艺术种类,痴迷于牡丹题材的作者和爱好者不计其数,他们以勤奋的努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审美品位,促进了牡丹产业融入艺术市场的进程。

  不来临夏,不知道牡丹有多美。眼下,临夏牡丹即将绽放,河州牡丹文化月开幕也进入了倒计时,临夏已做好各项准备,热忱欢迎各地朋友前来“赏河州牡丹、游临夏美景、品临夏美食”。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