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民国平阳木版年画《春牛图》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雨林 文/图 2024年03月13日 19:1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的国家,牛则是与农耕有着密切关系的家畜。人们以鞭打土牛的行为送冬迎春,并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勉励农人要勤于农事,这便是打春牛。伴随打春牛,《春牛图》也成为民间迎春、接春活动中的重要印刷物,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寓意着勤劳、丰收和希望,是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

  我收藏了一张民国时期山西平阳木版《春牛图》年画,既具农耕民俗的风情文化,又展现了那个时代山西地区的鲜明地域特色。在这张木版年画中,春牛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见一头膘肥体健、尖角朝天的大黄牛,浑身披红挂彩,好不威风。黄牛的身后,一个头扎双髻的童子,身着青衣黄带,手执鞭杖正在鞭打黄牛,这便是芒神。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有二十四节气。

  传说中的春牛是一种神牛,而芒神据说是玉皇大帝的近臣司气候之神,因事得罪了大帝而被贬为牧童。每年收成如何,就看芒神的穿着。“如神赤脚作忙状,则春事迟;著鞋作闲状,则春事早;戴帽作寒状,则春暖;脱帽作暖状,则春寒。”

  《春牛图》上方标有印制的年份和日历,下方则是题诗:“我是上方一春牛,来在人间遍地游,五谷丰登歌大有,三壬九丙有余留”。此处的“壬”“丙”根据正月初一后的干支日期而排,如当年正月初三是壬日,初九为丙日,则本年为“三壬(人)九丙(饼)”,预示不愁吃穿。而《春牛图》的下方则对应地绘上了三个农人席地而坐、分吃面饼的场景,表达了人们盼望稼穑岁登、含哺饱腹的美好愿景。

  山西临汾古称平阳府,平阳木版年画由此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年画之一,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平阳木版年画是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包括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多个门类。其题材以传统内容为主,画面主题突出,形象夸张生动,色彩明快艳丽,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豪放洒脱的印象。它间接记录下了山西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