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墓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三座平面呈“甲”字形的大型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墓主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晋端王继妃王氏(M1)和晋端王夫人院氏(M3)。在墓葬发掘过程中,还对周边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发现了陵墙及相关建筑遗迹,较全面地揭示了陵园的规模与布局。
陵园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以北,东邻五龙沟村,西接岗头村,北距第一代晋王朱棡墓约1.8公里。陵园陵墙仍有局部保留,三座墓葬位于陵园中部,东西向排列,自西向东分别为M1、M2、M3。三座墓葬均被盗扰,但规模较大,出土陶器、瓷器、玉器、金银饰件及墓志、圹志等,还保存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
明代实行分封制,1370年,朱元璋将第三子朱棡封为晋王,1378年就藩太原。晋府与明朝相始终,共实封11位藩王。以往对晋王墓葬考古较少,仅对第十代晋裕王朱求桂墓做过简单清理。本次发掘的晋端王陵园内的三座墓葬,为研究晋藩墓葬制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本次发掘的三座墓,均出土有墓志、圹志,墓主身份明确,确定了晋端王墓葬的准确位置。三座墓均有纪年,为相关研究建立了年代标尺。三座墓中建造最早的是M2,墓主为晋端王及正妃殷氏,殷氏葬于1523年、端王葬于1533年,其次为M3,最晚为M1。三座墓年代虽略有先后,但最多仅相差十年,应是明代中期晋王陵墓的典型。
这三座墓的发掘,为探讨晋藩乃至明代藩王陵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资料。晋藩第一位藩王晋恭王朱棡墓,在历史上已被盗。根据调查情况,地面有陵园,面积约48万平方米,有圆形封土。墓室为前、中、后三室,前、中室两侧各有耳室6间,各室间有石雕圆柱,顶部出小檐。晋裕王朱求桂为晋藩第十代藩王,地面有封土,墓室亦为前、中、后三室,用砖砌为窑洞式,后室最大,中室次之,前室最小。
本次发掘的三座墓,均为前、中、后三室,结构与恭王墓、裕王墓基本相同,在细节上和裕王墓更为接近,但也存在一定差异。端王陵区三座墓均无耳室,规模与恭王墓相差甚远,但与裕王墓相同,说明至少从端王开始,晋王墓已不再设耳室,这应当与藩王的政治影响力逐渐降低有关。根据学者研究,只有前、中、后三室而无耳室的玄宫,目前仅见于晋藩,这是晋藩墓葬的一大特色。
墓葬出土器物,为研究藩王殓服、随葬制度及晋藩王历史等提供了新资料。特别是正在修复的丝织服饰、漆木棺、漆木器等,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批科学资料。三座墓均出土了文字材料,包括墓志、圹志共5方,为研究墓主生平、晋藩王历史等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