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不论是汉字“龙”形象的演化,还是不同时期器物上龙图案的嬗变,或是有关龙的典故、民间习俗,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瑰丽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龙文物”,它们形象迥异,被赋予了无穷的魅力与深意。今天是腊月廿三,距离龙年越来越近,我们撷取省城博物馆部分“龙文物”,与您一起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编者
陶

彩绘蟠龙盘
新石器时代,山西博物院收藏
口径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黄陶,敞口,折腹,平底。内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头在外圈,圆眼,头两侧突出如耳似鳍,张口露齿,长信外吐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周身饰双排鳞纹。该龙形实际以蛇为原形,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为一体,表现出沉稳、神秘与威严,颇具礼器性质,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青铜

龙形觥
商,山西博物院收藏
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莲盖夔龙纹方壶
春秋,山西博物院收藏
通高66.7厘米,口径23.4厘米,最大腹径35.6厘米,圈足径25.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一组四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此为其中一件。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莲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莲花瓣内饰两条夔龙。

荀侯匜
西周,山西博物院收藏
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龙形鋬,龙口衔器口。西周时期荀国器。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
石

石雕柱础
北魏,山西博物院收藏
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
玉

人龙形玉饰
西周,山西博物院收藏
高2.9厘米,长4.5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31号墓。置于墓主腹部。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双勾加单刻阴线,并运用了透雕技法。内容应与神话传说有关,云冠羽人似在导引前行,龙作回首状。

龙形玉佩
春秋,山西博物院收藏
长10.1厘米,厚0.6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出土。出于赵卿墓,玉质润泽,龙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布隐起谷纹,是春秋晚期龙纹的典型式样。
瓷

青釉龙柄鸡首壶
北齐,山西博物院收藏
高50.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3厘米。1981年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出土。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各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青花云龙纹瓷盘
清雍正,晋祠博物馆收藏

白地红彩云龙纹瓷盘
清光绪,晋祠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