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隋之晋阳宫”字样的残碑碎片(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藏)
赵卿鸟尊
郭行墓(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藏)
新年伊始,建设“博物馆之城”,太原再谱华章。
1月19日,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在一段城墙中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该馆是一处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文旅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太原市第101座博物馆,同时也是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参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采用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打造了全国最长的博物馆。馆内根据功能分为核心展览区、临时展览功能区、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三大区域。核心展览区则以“晋阳雄異”为主题,以时间为序,设立“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五个单元和考古互动区,展陈文物近千件。
在这近千件展品中,赵卿鸟尊和首次与公众见面的郭行墓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
赵卿鸟尊出土于晋源区金胜村的赵卿墓,赵卿即为赵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简子。《列子·说符》曾经记载赵简子因喜爱鸟而放生的故事,这件精美的鸟形青铜器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赵卿鸟尊是一件融多种鸟类形象为一体的青铜器,其整体造型似一只引颈挺立的鸷鸟,而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看,可发现其喙似鸮,其头似鹰,其身似鹅,其足似鸭。屈原在《楚辞·离骚》中写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作为一种猛禽,凶猛而不成双,暗合了赵简子贵为晋国上卿,雄踞晋阳这一史实。鸟尊背有器盖,盖上有虎形提梁。虎后腿处有铰链与盖上的环钮相连。鸟颈与中空的腹腔相通,锋锐的喙成为自动开合的流口,当倾斜鸟身往外倒酒时会自动开启;平置后口即闭合,既可防尘、也能防虫,十分巧妙。加上鸟背上的提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为保持尊身盛酒后重心的平衡,鸟尾之下做了虎形支足,可谓匠心独具。
从器型上看,赵卿鸟尊应归为拟形器类,即器体本身是一件完整的动物圆雕,圆雕器身又饰有其他动物的造型和纹样,并且将工艺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而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纹饰方面,不同的羽毛纹同高浮雕工艺相结合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在鸟身、背部和胸部饰有逼真的羽毛纹,纹样高度提炼了羽毛和结构的特点,显得极具秩序感;头部和胸部的曲线变化节奏感十分明确;顺着翅膀的动势是旋涡式的高浮雕装饰,遒劲有力。在整体气势中,富于变化和美感。
唐代壁画墓——郭行墓是在该馆首次与公众见面。该墓是2019年8月在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建筑工地的一次施工中被发现的。墓主人郭行,曾追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因其身经百战,勇冠三军,被授予上骑都尉。
郭行墓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壁龛、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室四壁及墓顶、棺床、甬道、壁龛和墓门均饰有精美的壁画,保存较完好,颜色如新。所有壁画皆是在涂抹的白灰面上直接作画,绘画时先以墨线起稿,绘出轮廓,然后填色。墓门壁画由墓道口发券下部的东西壁台壁向外延伸,台壁外侧有彩绘云纹;上部绘有阁楼式建筑图案。穿越墓门进入甬道,甬道东西两壁皆绘有壁画,东壁壁画由南向北分别是鞍马备行图、彩绘门、男侍图;西壁壁画由南向北分别是牛车备行图、彩绘门、侍女图。进入墓室,墓室的南壁以及东西两壁的南半部分,用红色颜料绘出建筑图案,墓壁东南角和西南角各绘一根角柱,柱头托一斗三升斗拱。北壁及东西两壁北半部分则为屏风式壁画,共8扇,其中北壁4扇,东西两壁各2扇。东西两壁南半部分绘演乐图,南壁在甬道门两侧绘侍卫图。墓室内棺床东、西、北三面,分别绘树下人物图8幅。其中东西两面各2幅,北面4幅,以赭红色颜料绘制边框,长宽与棺床相同。每幅屏风的图像都以树下人物为主,人物附近点缀有莲花。墓室顶部绘有挽结花幔、星象图及四神图。星象图位于挽结花幔之下,以空心圆圈示意,未见明显的星象图。星象图下部绘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图。
太原地区唐代墓葬壁画大多采取了“屏风画”的形式,而内容以汉代到南北朝期间非常流行的忠臣、孝子、列女、隐士、贤人等历史人物题材为主,其中“树下人物”题材尤为多见,这种题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对研究唐代墓葬观念、社会思潮具有重大意义。
晋阳城在其存在的1500年间,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物遗留丰富,尤其是唐五代时期的遗存。唐代的“三京”,“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城市遗迹已经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在原址上全面展示盛唐风貌已不可能。唯有“北京”——晋阳还基本保存了唐代遗址的全貌。
一百业已圆满,又一则是启程。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作为太原市的第101座博物馆,是太原市“博物馆之城”的再次扬帆起航之作。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一幅绵延2500多年的“锦绣太原城”画卷,将完全向我们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