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坐公交可能是最便捷的选择。然而,这一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通方式,似乎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年以来,受困于客运量持续下滑、亏损巨大等原因,一些公交公司出现停运风波。近期,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目前公交行业困境提出15项具体举措,政策效力令人期待。(《北京日报》11月20日)
进入汽车时代的现代城市,机动车与路面交通、大气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堵车和污染,成为令城里人头疼的大问题。城市拥堵、污染成疾,一方面,与城市机动车数量高速膨胀有关;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长期“欠账”,使人们不得不“高效率”地使用私家车,从而使拥堵、污染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城市治堵和治污,首先应在公车改革和发展公共交通上发力,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事实上,“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生态优先。
从表面上看,“公交优先”实现的是包括时间、费率等在内的综合出行成本,在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之间的转移,追求的是让“公交车快起来”;但从深层次分析,“公交优先”实现的是社会资源从有车的强势群体向无车的普通大众的倾斜,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快起来”。同时,公共交通可以极大地节省道路资源。例如,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比,所占用道路资源虽增加了1倍,但实现的载客量却为后者的40倍。特别是,公共交通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大气污染,让市民养成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的文明习惯。
可见,坚持“公交优先”,是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不二选择。只有遵循民生先行、生态优先理念,在优先支持和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下,适当控制私家车,特别是严格控制公务车保有量,城市交通才能得以明显改善,市民才会主动放弃购买私家车。换言之,一旦到了乘坐公共交通比自驾车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人主动选乘公共交通。
只有市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电动公共交通,可以更加彰显其运营成本低、空气污染小的优势,从而促使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