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重阳节特刊:九九重阳乐尧年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2023年10月20日 18:37

  重阳还来就菊花

  那一日是何年何月,我至今没有考证出来,只是隐隐约约感到天气晴朗,朝阳早早照射到西墙顶上。墙边那棵椿树的梢头绿叶红得闪光。枝叶间跳跃着两只喜鹊,叽叽喳喳叫得天清气爽。孟浩然站在院中仰头翘望着,不知是看着树梢,还是盯着喜鹊,良久良久,一动不动。夫人看见了,唤他,他没理睬。夫人走近叫道:“夫君,又发啥呆?”

  孟浩然回头看着夫人,没有搭话,脸上满是云翳。夫人逗他:“咋呀!处处闻啼鸟,惊碎美梦,不高兴啦?”

  孟浩然还是一脸云翳,回话:“哪里,哪里,夫人戏弄我!”

  夫人自然明白这是夫君又要写诗的征兆,即说:“你那花落知多少,不知落到了多少人家,还贪心不足呀!”

  孟浩然只淡淡一笑,没有笑出惯常的阳光。忽然,有人叩打柴门,近前对话,一扫满脸云翳。转身返回,他灿烂着笑脸告诉夫人,田丁正在杀肥鸡,蒸软米,捎话要我去分享。孟浩然笑着去了,笑着分享美食,笑着拉呱着庄稼,笑着回到了家,笑着悠然写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就是孟浩然历久弥新的诗作《过故人庄》。曾经有人与我交流,田丁与孟浩然为何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个问题能难倒学府里饱读诗书的文士,但难不倒我这个在乡村长大的田舍郎。重阳日,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紧跟中秋节,为何不到一个月要连着过两个节?原因在于中秋节时,农人忙着收玉米,种麦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晚上摆着祭品,本想待到一轮圆月升起,叩头拜过,阖家畅叙天伦。可是困乏得撑不住呀,好不容易熬到月照庭院,匆匆祭过,倒下就入睡了。中秋节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过去了,过得不尽兴,更不尽意。节日,是礼祭的日子,也是生活的节点,应该兼具祭祀和休息两种功能。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都功能具备,唯有中秋节欠缺休息。农家劳作没有周末,更没假日,只有过节才能放松一下绷紧的肌肉。中秋节留下了需要弥补的遗憾,所以紧着来它个重阳节。此时秋收过了,麦种上了,既把一年汗水浇灌出的收成装满粮仓,又把来年的希望撒在田地温床,真该舒展舒展疲困的肢体啦!是的,很快就要天凉转天寒,马上就要拾柴、驮炭,准备过冬御寒,进入新的忙碌。重阳节是一年辛劳后闲歇的最佳节点,也是不可或缺的最佳节日。

  如何闲歇?对农家来说不抓农具就是闲歇。如何过节?吃香的,喝辣的就是最好的过节。吃香的,是吃炒菜,家家久违的菜碟摆上桌来,缭绕着喷喷香味。要知道困乏年月,食油困乏,炒菜极为稀少。更稀少的当然是喝辣的:喝酒。别看读书时都在嘲笑孔乙己喝酒寒酸,可我那左邻右舍,谁也没有孔乙己“温两碗酒”的福气,顶多只能打回装二三两的一小壶酒。

  就是这一小壶酒,几碟菜,给乡村的日子增添了色彩。头顶上的太阳照射着重阳节的农人,看吧,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酽红着孟浩然那“把酒话桑麻”的光彩!

  遍插茱萸为哪般

  重阳节就是为了闲歇肢体、恢复活力吗?当然不会这样简单,还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内涵何在?我们先读读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据说写这首诗时,王维才17岁。这岁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笔下应该文采飞扬,辞藻绮丽。可他却用朴实无华的文辞写出了千古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打住,文风如何不是该文的话题,我注目此诗的要害在这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而且,重点是要关注“遍插茱萸”。“遍插茱萸”说明身边的人都在插茱萸。为何要在九月九日都插茱萸,这有什么讲究?古人认为茱萸有祛病辟邪的作用,或头插茱萸枝,或臂戴茱萸囊。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头插茱萸枝,口饮菊花酒,出游登高,尽兴而归。看来“遍插茱萸”并非唐朝才兴起,而是汉朝就已形成风习。原因不是图好看,做装饰,是要辟邪护身。插茱萸这风俗与端午节挂艾草不无相似,都是在除邪气,保健康。

  众所周知,瘟疫邪气多暴发于炎夏酷伏。端午节恰值进入炎夏酷伏的关键时刻,因而家家挂艾草,防五毒。防治五毒在活跃的季候潜入门扉,危害人身。当然,酷热高温最易造成病菌泛滥,形成瘟疫。所以,与其说挂艾草驱五毒,不如说是高悬在头顶一种警示,时值盛夏,防疫灭病不可掉以轻心。端午节携带着防患于未然的安全保健基因呀!地球上四大文明古国,至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唯有中国,专家阐述的个中原因很多,我当然赞同。不过还想外加一点,就是这辟邪祛病的风俗。

  这一来有了新的疑问,既然端午节挂艾草是防治炎夏酷伏瘟疫爆发,那重阳节后气温下降,由凉转寒,“遍插茱萸”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不是前几年新冠疫情泛起,全民动员,奋力抗击,还真不好消解这个疑问。这疫情不是病菌作祟,而是病毒为害。病菌繁衍喜欢高温,病毒泛滥需要寒冷。因而,驱疫病,保健康,不只是炎夏时令应该重视,天寒冰冷同样不可掉以轻心。“遍插茱萸”,插在头顶,让大脑司令部不要放松警惕,时时提醒你防止病毒袭击,确保健康无恙。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少的不是别人,是站在华岳之巅登高瞭望山东兄弟的王维。那山东大地不是别处,就是家乡山西。可见山西早早就有插茱萸、防疫病的习俗。由此推断,明代在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由窄乡填宽乡,是缘于山西人口众多。山西人丁兴旺不仅仅是因为战乱少,死亡少,“遍插茱萸”这重阳节的风俗更不可忽略呀!

  鼓腹击壤歌尧年

  论及写作,南朝时期的刘勰著有《文心雕龙》大著。撰写文章的人无不追求龙的效应,我也不例外。这篇关于重阳节的小文,如果将前面视为龙身,那后面该来个画龙点睛。然而,我总觉得笔力不逮。好在声援我的民俗源源不断,你看,在田陌上,村巷间,不知有多少身影行走在重阳节里。他们每人提着一个红包袱,红包袱里面裹着一个大花馍。这花馍与过大年孝敬长辈的糕馍品样相似,每一层白面片上都铺垫着一颗颗红枣。所不同的是,这糕馍比过年的糕馍要大得多。过年的糕馍一个笼屉可以蒸三四个,而这糕馍只能蒸一个。蒸这样大的糕馍送给谁?送给女儿,还是这年刚刚当上新娘子的女儿。

  送糕馍的多是女儿的父亲,早早亲家公就留心瞭着上门的亲家公,看见进院赶忙迎进屋里。这边亲热着拉话,那边紧着炒菜、温酒,接着团团坐下吃香的喝辣的。酒足饭饱,父亲打道回府,相随的还有女儿。这在重阳节的习俗上叫作送糕。从现象上说是送了一个糕馍,可从谐音上听见的是送高。乡村人常说,人敬人高,高字总是与一串喜庆词语相连,步步高升、皇榜高中、延年高寿,这糕馍便是礼敬人高。为何女家要用这糕馍礼敬男家?还不是希望两家和睦相处,还不是希望亲家善待女儿。那为何要在重阳节送糕,接着前面的话题说,这季候收获了,播种了,在婆家忙碌的女儿也该回娘家休息几天了。

  看看这重阳节的风俗多么具有人情味,多么善解人意!

  哎呀,敲击过快难免丢三落四。这不女儿的父亲进屋,看见屋里长辈都会拱手揖礼,还要口祝高寿尧年。高寿尽人皆知,尧年是何意思?也是高寿的意思。据说帝尧年迈118岁才辞世,因而尧年就是高寿。当然,帝尧缔造了太平盛世,让先民安居乐业,后人颂扬那盛世是尧天舜日。所以,历朝历代都把尧年拓展为理想的乐园。杨万里在诗中写:“帝捧瑶觞玉座前,彩衣三世祝尧年。”看看为帝王庆寿不只礼仪隆重,还要歌舞表演颂尧年。陆游的诗句更能打动人:“击壤歌尧年,瞑目以为期。”只要能出现尧年盛世,哪怕死去也甘心。为何陆游这般向往“击壤歌尧年”?据说,斯年帝尧出巡在康庄看见先民一边击壤游戏,一边歌之舞之,唱出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欢乐景象。缘此派生出康庄大道、小康人家的两个祥瑞成语。

  先民闲逸着击壤歌舞,是收秋以后欢歌游戏庆丰收。那时虽然没有重阳节,可已经有了庆祝丰收、闲歇健身、走亲睦戚的好习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振重阳节,光大重阳节,将之设立为老人节,进而又将这节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真是顺民心、得民意的大举措!这举措既光大了优秀传统,又弘扬了精神美德,让古老的节日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泽。

  重阳节,真是个承载了中华丰富精神文化的好节日!那就趁着良辰美景,让我们捧起陈年佳酿,绽开菊花般的笑靥,干杯,再干杯!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