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磴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青瑶叠甃通悬瓮,白玉双龙掣迅霆。地脉何尝间今昔,尾闾真解泄沧溟。乾坤一雨兵尘了,好就川妃问乞灵。”这首诗是金元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先生写的一首咏晋祠七律诗。当时的背景是蒙古军侵入他的家乡秀容(今忻州),正当青年的他携家人避乱南逃。路过太原时,诗人登临悬瓮山,俯瞰晋水,观瞻晋祠,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晋溪》。
“石磴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层层石阶路和烟岚萦绕的松林好像美妙的画屏一样,两岸的花草烘托着玲珑的亭子。
首联从浅淡着笔,有山光水色,有青磴细路,有浓松云岚,有繁花绿草,更有烘托而出的幽幽憩亭。疏密相间,层次错落,勾勒出一幅淡雅明净的山水风光图。
“青瑶叠甃通悬瓮,白玉双龙掣迅霆。”青石砌成的小径一直通到悬瓮山巅,两道玉龙般的泉水风掣雷鸣般地一泻而下。
颔联的视角由整体到局部,引导人们顺着长满青草的石砌小径延上悬瓮山,聚焦在本诗的主景——晋溪源头:但见两股清泉从岩间喷射而出,玉龙翻滚、疾飞如电地来到人们眼前,使画面突而由静转动,焕出激荡人心的动态之美,显现出充满活泼而旺盛的生命力。
“地脉何尝间今昔,尾闾真解泄沧溟。”古往今来,地下水何曾断流过?沧海真的能容纳不息的奔流。
颈联中,诗人由喷涌的泉水汇作奔溪而直向尾闾泄去的自然规律,感慨地道出:国脉如何也能像地脉这样长流不息啊。
“乾坤一雨兵尘了,好就川妃问乞灵。”我向水母求乞,你降一场甘霖浇息遍地的兵尘,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吧!
然而,现实中的江山已经在支离,在破碎,昔日安定的国土上已是烽烟不绝、警传不已,诗人的理想恐难实现了。当着国运临危、百姓临难的局面,诗人在尾联中直接喊出:“乾坤一雨兵尘了”的呼声,乞求晋水女神速降异常大雨,涤尽世间一切埃尘,为即将崩析的国家和罹难的百姓送来一场好运吧!字里行间,诗人借助浪漫的想象,将自己那一腔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尽致,使全诗顿时明亮起来。
这首诗除了布局巧妙,融情于景之外,还值得一道的是全诗不着色而显色、不浓笔而重彩的表现手法。诗中只用“石磴”“云松”描摹远界,用“岸花”“汀草”和“江亭”点缀近景,毫无色彩渲染却使人感受到晋溪周围的浓彩纷呈。尾联中则只用一雨浥尘的意象,喷涌出一股激人心魄、催人共鸣的忧民爱国情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到的大手笔。
先生这首吟咏晋祠的诗,数百年来流传在三晋文人墨客之间。当代著名书法家袁旭临先生非常喜爱这首诗,他以工楷之笔,虔诚之心,书写下这首《晋溪》,后经石工师镌刻在碑版上立于晋祠难老泉碑廊。这通碑的尺寸为132×41厘米,至今保存完好。游人至此既能欣赏到先贤元好问先生的诗篇,同时也能欣赏到当代书法名家袁旭临先生的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