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龙城街道西吴社区新源小区党支部和嘉节社区党委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推动服务型支部建设,以服务换治理,在“小板凳”上议事、在议事厅里化解矛盾,解决邻里纠纷、破解治理难题,拉近了干群距离。(《太原日报》9月21日)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信息化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社区居民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太原市小店区后所营社区积极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通过“云技术”推出流动人口精准管理模块,并通过“一张码”“一朵云”“五色图”的管理新模式,使流动人口“来有登记、走有核销”,实现了流动人口底数清、管理有效、服务精准。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由政府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来决策和执行,居民的参与度较低。可以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制度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决策中。小店区在每个小区推选居民党员担任楼栋长、单元长;由物业服务人员担任楼栋保洁员、安全员、物管员;由楼栋文体爱好者担任文体员,组织本单元党员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两长四员”队伍的建立,极大增强了小区治理的工作力量,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层治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例如,日本有町内会制度,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自治能力。浙江宁波海曙区南门街道以“两新”力量为基层治理添动力,江苏泰州姜堰区白米镇成立“老干部说和室”,发挥银龄作用,助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终端,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和群众。我们要因地制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