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埃及站)”,9月23日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交流合作”论坛同步举办。
中埃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在大河流域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文明,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交流合作”论坛的举办,为中埃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高水平交流与合作平台,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挖掘古老遗产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动两国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与论坛的各位学者,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应用国际视野,梳理中埃文明发展史,阐释中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型案例,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独特见解。其中,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考古领域专家常一民做了题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太原考古遗存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主旨报告,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介绍了“文物保护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石窟寺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拥有25座洞窟、500余尊石佛造像,堪称东魏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巅峰之作。天龙山现存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遗存100余处,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也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唐代北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再现了散落在9个国家、近30座博物馆的100余件天龙山造像,全面展示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该项目利用沉浸式影院、数字长卷、幻影成像、3D投影、数字洞窟、VR石窟探险、全息影像、高清视频、互动多媒体体验等表现形式,创造观众能够参与、互动、沉浸体验的陈展方式,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展示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重现美轮美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真正让石窟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同时,这次亮相埃及的,还有气势雄浑、稳重大气的叔虞方鼎,铸造精良、惟妙惟肖的晋侯鸟尊,营造奇巧、宛转秀美的圣母殿,以及一眼千年、颦笑动心的宋塑侍女像等。这些文物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藏着先贤智慧,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中埃两国文化遗产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涵养文化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凝聚民族认同。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和埃及吉萨金字塔区管理办公室签署了友好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