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偃 李祥捷 画
狐偃(约前697年,一说前715年—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晋国西境(今山西古交、清徐、交城三地交界处)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晋文公的股肱之臣。
据史料记载,狐偃原本为姬姓,是晋国始祖唐叔虞的狄族后裔。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故以地名为氏,改称大狐氏,后简化为单姓狐氏。晋献公执政时采取和戎政策,迎娶了狐偃的两个姊妹大戎狐姬、小戎子为夫人。于是,狐偃和父兄一同入晋,成为晋国的大臣。后大戎狐姬、小戎子相继诞下重耳和夷吾,身为舅父的狐偃和狐毛奉命承担起教导辅助公子重耳的重任。
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清除儿子奚齐成为太子的障碍,设计逼迫太子申生自尽,并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狐偃劝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并跟随重耳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
前651年,晋献公驾崩。次年,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担心流亡在外的重耳会对自己构成威胁,遂对重耳发布追杀令。此时重耳在狐偃、赵衰等人的陪护下寄居在狄国,早已娶妻生子,听闻此讯,迫不得已,开始“周游列国”。一路之上,狐偃审时度势,帮助重耳选择出行的路径、流亡的国家,并竭尽全力帮助重耳渡过一次次难关。
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其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因害怕重耳的影响力,下令凡追随重耳在外者,限期返晋,逾期不到者,尽灭其家。狐偃等人拒不从命,晋怀公遂抓来狐偃的父亲狐突,逼其就范,狐偃依旧毫不动摇。最终,其父狐突被害。
前636年,在狐偃、赵衰、胥臣、先轸等股肱之臣的忠心辅佐下,在外漂泊19年的重耳终于返回晋国,登上君位,史称晋文公。狐偃受封为上军将,成为晋文公的首席谋士。在他的辅佐下,晋国仅用5年的时间,即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此后,他又帮助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并最终战胜强大的楚军。从此,晋国开始称霸华夏一百余年。
前629年,狐偃病逝。次年,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
(太原市文化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