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产柿最多的国家。柿子品种很多,约有800个左右。以柿子的口味通常划分为甜柿和涩柿两大类;以色泽分为红柿、黄柿等;以果形分为圆柿、长柿等。柿子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果品,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秋冬是吃柿子的季节,此时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看到树上挂的那些红彤彤的柿子,就会想到“事事如意”,令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颐。柿子不但具有润肺、止血的功能,还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具有不错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最甜的金果子”。但是柿子并不适合所有人吃,也不宜多吃。
柿子的营养成分
柿果主要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类物质,以及蛋白质和丰富的无机盐、果酸、淀粉等,还含有维生素、胡萝卜素、胆碱、芦丁、黄酮甙以及多种氨基酸。另外,柿子富含果胶—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根据测定,每100g柿子约含热量74大卡、碳水化合物18.5g、蛋白质0.4g、脂肪0.1g、纤维素1.4g、维生素A 20μg、维生素C 30mg、维生素E 1.12mg、含糖量约18.5%。

柿子的价值和功能


柿子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柿果味甘涩、微寒、无毒;柿蒂味涩,性平,入肺、脾、胃、大肠经,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的功效;柿子还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口干口渴,呕吐、泻泄;新鲜柿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柿霜润肺,可用于咽干、口舌生疮等;柿蒂有降逆止血作用;柿饼和胃止血;柿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咳血、便血、出血、吐血。新近研究发现柿子和柿叶有降压、利水、消炎、止血作用。
柿子能补充人体养分及细胞内液,起到润肺生津的作用;柿子中的有机酸有助于胃肠消化,增进食欲,同时有涩肠止血的功效;柿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碘,能治疗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柿子能帮助肌体对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肌体的伤害;柿子有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并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
食用柿子的注意事项
1.不能空腹吃柿子:因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在一定条件下,鞣酸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分子较大又不溶于水的沉淀物“鞣酸蛋白”。空腹时,胃里的胃酸较多,鞣酸蛋白和食物中的果胶、纤维素等把柿皮、柿核黏合在一起,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块,如果这些硬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小的胃柿石最初如杏核,但会越积越大,如果“胃柿石”无法自然被排出,那么就会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2.不要吃柿子皮: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尤其是脱涩工艺不完善时,其皮中含的鞣酸更多。
3.不要与蟹、鱼、虾等同食: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形成“胃柿石”。
4.贫血、身体虚弱者少吃:柿子含单宁,易与铁质结合,从而妨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所以贫血患者应少吃。
5.不宜多吃:柿子中的鞣酸能与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使这些营养素不能被利用,故而多吃柿子容易导致这些矿物质缺乏而且,柿子中糖分较多,所以人们吃柿子比吃同样数量的苹果、生梨更有饱腹感,从而会影响食欲,并减少正餐的摄入。一般认为,每次吃柿子不宜超过两个。
6.吃后漱口:柿子不仅含糖量高,而且含有果胶,因此吃后总会有一部分残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因而吃柿子后应及时漱口。

尽管柿子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价值,但是由于柿子的含糖量高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因此吃后很容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是有害的,所以在控糖期间不建议食用柿子。
【本期专家:刘师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西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委员,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西省健康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内分泌代谢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和康奈尔大学附属医院。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