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面塑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深受古交当地人的喜爱。对绘画痴迷的王凤仙,访师学艺,让这项民间传统技艺走向市场,走出省门……花馍面塑,“蒸”出了乡村振兴幸福路。(《太原日报》8月22日)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延续历史文脉,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古交市河口镇栲栳村的做法值得肯定,通过创办花馍面塑工作室,使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无独有偶,小店区刘家堡村不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非遗为载体,打造了“非遗一条街”,通过演出、展示、体验等多种形式带动文旅资源融合,不仅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当地村民增收,还有助于推广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阳春白雪,它源于百姓生活,在传承和保护中也应回归广大民众,筑牢群众基础,具备增收能力,才能如鱼归大海,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在传承和保护中,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科学进行市场化开发,让传统技艺成为传承人和研习者的生存和创收手段,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给非遗项目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还贴近了群众,贴近了生活,探索出一条具有群众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展路径。
为此,各级政府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传统,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相结合,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非遗传承人需要开放思维,打开思路,改变旧的传授模式,招收更多有志向、有兴趣的研习者,不断普及和推广,让大家抱成一团,培育品牌、拓展市场,让传统技艺变成富民产业,实现更加专业、精准、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