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业陪诊行业悄然兴起,并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郑州、成都、长沙等多地扩展。据报道,在太原的各大医院中,陪诊师群体崭露头角。
截至到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其中空巢家庭为4288万户。除了空巢老人,独居青年、残障人士、儿童生病时,孕妇产检时,也会有亲人无法及时到位,自己又难以独自就诊的问题。陪诊师的出现,满足了患者需求,缓解了特殊群体“就医难”。
职业陪诊师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刚需。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路线指导、全程陪诊、代取报告等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治效率。同时,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有助于患者与医生沟通,便于双方提高就诊效率,以使诊疗方案更加精准。
陪诊属于新兴服务,现在还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也存在一些问题隐患。如陪诊师入行门槛低、专业度不够,服务常常出现空白;患者个人信息和隐私是否会被泄露,建立互信较难;缺少规范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划分责任、义务;一些人质疑陪诊师以前是“黄牛”“医托”,曾经扰乱市场秩序。
规范陪诊服务才能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尽快推出职业规范,为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尽快将陪诊师纳入新职业目录,在从业资格、准入门槛、淘汰机制、职责范围等方面,制定细致的行业准则和规范,将新兴职业引入发展正轨。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和投诉处理机制,引导和鼓励患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通过消费者维权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倒逼职业陪诊平台狠抓服务质量。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职业与众不同。要把好事办好,在源头上规范,在过程中护航,在成效里检验,陪诊服务才能迈入规范发展轨道,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