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走进“治愈小屋”聊聊天,与专业咨询师吐露心声,放松一下心情,成了杏花岭区职工新街街道居民释放压力的一种新选择。7月29日杏花岭区消息,该区职工新街街道积极推进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着力打造接地气的心理咨询室,使其成为百姓们“说心事、解烦忧”的治愈小屋。(《太原晚报》7月31日)
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遭遇烦恼和困惑。杏花岭区职工新街街道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忧,把民生实事办进了百姓心坎里,值得点赞。
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2022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显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倦怠、婚恋关系、运动与午睡等因素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心理咨询,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不可忽视的是,过去一些社会上及校园里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发挥应有效果,个别咨询室甚至成为“空中楼阁”。而事实上,心理问题如感冒,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障碍。
开设基层心理咨询室,拉近了专业心理咨询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要让小小咨询室发挥大作用,就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首先,要让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变得触手可及。相比更高层级的心理咨询服务,更应将相关资源向基层倾斜,将解决心理问题的阶段前移。为此,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选派到基层群众身边。让心理咨询室接地气,让人们愿咨询,有“聊效”。其次,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让更多人愿意尝试并接受咨询服务。再者,设立专项资金,将基层心理咨询室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切实解决打造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资金等问题。促进更多的“治愈小屋”落地基层,生根发芽,真正叩开百姓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