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央媒看太原 | 《经济日报》刊文诠释“太原品格”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李晓并 2023年07月25日 06:21

  “是什么样的太原构成了我?又是什么样的无数个‘我’构成了太原?”7月22日,《经济日报》刊发题为《太原品格》的文章,通过“表里山河”“时间密码”“生活哲学”几个方面,诠释从容自信、深沉内涵、文化传承等“太原品格”。

  文章讲述,古人用“表里山河”形容山西。威武太行山,奔腾黄河水,厚重黄土塬,历史文化的深远,晋商的睿智,走西口的开拓……造就了太原人兼收并蓄、通达天下的从容自信。

  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转换,生机相连,人情融合,塑造了属于太原的独特精神品格。伴随着鸣笛声,铁路运煤专线上,一列列望不到尾的火车,是煤炭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贡献的见证。去年,山西煤炭日均产量达到356万吨,以长协价保供24个省份电煤共计6.2亿吨。洗煤、选煤、装车……不停歇的电煤从西山煤电集团的3座煤矿产出,经铁路专线抵达太原北站玉门沟站,在这里完成集结和编组,从太原北铁路枢纽运往郑州局、武汉局的10多家站点,最终点亮万家灯火。

  近年来,5G、人工智能等先进设备投入使用,少人、无人化生产随之兴起,煤矿工人逐渐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根据山西煤矿智能化路线图,到2030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山西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了多轮矿权及企业兼并重组的重大改革,现在又积极拥抱智能化改造。煤矿,正以更清洁、更安全的新样貌发光发热。

  太原品格,正如深藏地下的乌金,厚重、低调、默默奉献。

  在谈到“时间密码”时,文章称,如果把丰富的能源比作太原被人熟知的外在印象,那么地上存留的众多古迹则是太原深沉的内涵。自北魏有记载以来,历经1700年,不同朝代的建筑在这里绵延,成为一座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鱼沼飞梁”为晋祠三大国宝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梁思成先生这样点评“鱼沼飞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遗址、寺观、石窟、古塔、雕塑、壁画……在太原,各类文物近千处,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悠久和荣耀。当历史遇上互联网,太原的古迹借助直播等方式终于“出圈”。今年上半年,太原游客接待量高位运行。晋祠接待研学团队70余支3万余人次,研学旅游接待人次、批次创新高。

  文章介绍说,2015年,太原经过3年努力脱离了污染最严重10个城市的排名;之后又多次入围“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太原人沿着汾河修建了40公里长的公园和70公里长的滨河自行车绿道。车轮滚滚,一路清风。徜徉古今,穿越四季,这是属于太原人的美好;“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是太原人对便利店分布密集程度的形容。唐久和金虎宛如“生活小帮手”,以最近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满足居民24小时内的应急需求。在“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榜单中,太原便利店发展指数超越北上广,位列全国第二位。这是属于太原人的便利。

  城市在养城中的人,同时城里的人也在用他们的精神境界,滋养这个城市。

  说到“生活哲学”,文章讲道,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一座城市也是。作为一座古城,太原的文化传承更在于生活本身。通过人们的生活习惯、日常风俗,浸染风骨,传承开来。这些习俗,是文化最广博的藏身之地。

  醋,并不是必需的调味品,却是“提味”的精髓。“夏伏晒、冬捞冰”,1年、5年、10年……经过时间酿造,方知醋香浓。太原教给人的人生道理,同样经过时间历练,才知其中深意。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