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报记者李晓芳报道 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剧本研讨会5月19日在大同召开。中国剧协《中国戏剧》原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姜志涛,中国戏剧表演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演员》杂志主编黎继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戏剧理论家、文旅部优秀专家马也,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姚金成,该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河南省优秀专家张平等十余名专家出席研讨会并踊跃发言。
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以北魏朝著名改革家冯太后向其孙儿拓跋宏讲述沧桑往事的方式,再现了北魏朝围绕汉制改革所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而又疑云重重的惨烈悲剧。北魏三朝元老、两代帝师崔浩,因说服太武帝大力推行汉制改革,遭到了拓跋宗室权贵的敌视和强力反弹,汉制改革夭折,崔浩也终因“国史”和“魏碑”案惨遭灭族,但他的改革路线却通过其最小的学生冯仪--即冯太后在后来的岁月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就了北魏的兴旺和中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中华大一统的隋唐盛世,奠定了最底层基石。
研讨会前,专家们下功夫已经认真阅读了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剧本。专家们一致认为,新编晋剧历史剧《魏碑往事》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总揽历史长河的雄浑气魄,贯通古今,在故事结构、表现形式、主题蕴涵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挖掘梳理、提炼表达,充分展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龙头剧种--晋剧声腔艺术的魅力,首次在中国戏曲舞台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崔浩的美好形象,是晋剧艺术的一次全新突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舞台艺术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一面光照千秋的历史镜鉴。
专家们认为,首先,该剧作从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出发,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这个地域题材既有着广泛的思想价值,也会对全国观众产生很大的影响,较为成功之处就是将崔浩这个人物塑造的立体丰满、鲜活生动,为了大魏的兴旺,崔浩建议太武帝废除胡制,推广汉制,学习当时较为先进的汉制,进行改革。
其次,这种制度之争,就是文明与野蛮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崔浩的改革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的拓跋贵族,需要胆魄和勇气。全剧,巧妙滴选择了三件主要事件,一件是暗查大户人家的家底,结果是触目惊心,大量瞒报,朝廷吃了大亏。第二件事是上书太武帝改胡制,推广汉制。第三件是修国史。这三件事矛盾很集中,这三件事突显了崔浩正直、忠诚的优秀品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崔浩既有清官的气质,又有知识分子的风骨。编剧对崔浩这个人物的塑造,写的较为含蓄和低调,崔浩虽然被罢免了,但是几十年后,大魏还采纳了崔浩的三个建议。
再次,新编晋剧历史剧《魏碑往事》剧本结构很完整,序幕、尾声加六场戏,还有两个楔子。好的剧本一定会令人走心动情,引发思考,希望该剧本继续打磨加工,主题主线更加流畅自认,期待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早日搬上舞台。
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同市晋剧院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一致表示,感谢首都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剧本高度肯定和赞誉,要将专家们对该剧进一步提升打磨提出的宝贵建议,一条一条逐一进行归纳梳理,要发扬戏剧“一棵菜”艺术,集中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艺术门类的智慧和创造,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尽快推动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搬上舞台,成为新时代舞台艺术历史题材作品的高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