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健康频道

糖尿病食养

来源:文糖医微信公众号 2023年04月21日 11:14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某些病程短、胰岛功能尚可、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可帮助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使用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型糖尿病患者,有助于实现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第一类为谷薯类;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第三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糖尿病患者同样应该保持食物多样,膳食丰富多彩,保证营养素摄入全面和充足,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合理膳食是指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膳食能量来自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水平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内,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之间。从年龄和降低死亡风险考虑,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的种类和用量。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以成年人(1800~2000kcal)为例,相当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200~300g,但是当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华北地区食谱示例

  按照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的基本原则,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淀粉含量高的谷薯类,避免过度烹调,否则容易升高其血糖生成指数;减少沾粉或勾芡的烹调方式;减少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易加淀粉的碎肉半成品,如香肠、丸子等;为减少脂肪的摄入,在食用禽类时去皮;烹调油的品种应多样,保证脂肪酸之间的平衡。全天限量烹调油25g,盐5g。

  【本期专家】刘师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西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委员,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西省健康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内分泌代谢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和康奈尔大学附属医院。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的临床诊治。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