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健康频道

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来源:太报全媒体 2023年01月19日 22:54

  这是一份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的成绩单。

  2022年4月疫情时,该院“黄码门诊”共接诊1917人次,“黄码红码病区”共收治331人次。

  2022年11月疫情时,该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无症状及轻症患者共348人次。

  2022年11月19日开始该院作为牵头单位整建制接管太原市康宁方舱医院、太原市潇河方舱医院,共投入管理、医务人员共388人,共收治新冠无症状及轻症患者3743人次。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出台之后,该院发热门诊,应开尽开,诊室从9间扩大到达到53个诊位。发热门诊最高峰每天100多人次。

  准备重症床位214张,可转化重症床位74张,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重症24小时清零收入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急诊最高峰每天200多人次。

  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6日共收治住院患者3579人次。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该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默默的付出,他们——

  以责任挑起千钧重担 用担当擎起一片蓝天

  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随着新冠感染患者的逐渐康复,这几天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增加到了10月份的水平,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前几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带领北京大学医院专家主任来到太原医院进行交流指导,今年太原医院的规划建设已开始推进。面对疫情大考,该医院始终牢记自己太原公立医院的使命和“国家队”的担当,让患者特别是重症病人得到安全规范和高质量救治。

  勇担当 闻令而动主动出击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要听从市委、市政府指挥,不计得失,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战。”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负责人在多次动员会上对全院工作人员这样说过。为了抗击疫情,全院白衣战士闻令而动、主动作为,披甲执锐,义无反顾冲到疫情防控和治疗最前线。

  疫情之初,该院作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和新冠肺炎孕产妇和新生儿疑似/确诊病例救治定点医院。之后该院又作为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和高风险区人员定点医院,承担综合诊疗任务。同时,还作为境外入并人员疫情防控救治定点医院,承接第一入境点入境人员红标及黄标转红标人员筛查救治工作,共收治92趟航班的635位红标人员。

  面对如此重的防控和治疗任务,该院迅速安排部署,派出100多人从2021年1月份开始常驻武宿机场执行“落地检”核酸采样任务。派出15人从2020年11月份常驻太原市进口冷冻肉品和水产品集中监管总仓执行核酸采样任务。派出9078人次,参加省市区各类核酸采样任务。做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共完成1000多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还派出7人,支援运城、大同、忻州核酸检测。

  该院是太原市卫健委院感质控部挂靠单位,主任委员是该院院感科主任阎丽娟。阎丽娟说,那段时间除了做好医院内部防感染工作,最主要是参与全市与疫情相关的场所设置,例如隔离病区布局、启用,隔离酒店的挑选,方舱医院的设置等等。“每天都很忙,感觉有做不完的工作,不少县区都希望能及时科学设置隔离酒店,我们只能白加黑连轴转。”阎丽娟说:“最多一天跑了20多个酒店,从中筛选是否具备条件,如何设置防疫点位。”

  2022年4月疫情时,该院根据上级要求,腾空独立建筑开设“黄码门诊”“黄码红码病区”,分类分区收治各类管控人员。“当时这幢楼一半还属于小店区,我们积极协调,只用两天时间就搬空了房间,按照标准设置病床和检查治疗仪器,设置标准的出入通道和消杀通道,坚决做到疫情不在院内传播,入住患者得到快速有效治疗。”感染疾病科主任郭长城说,“黄码门诊”共接诊1917人次,“黄码红码病区”共收治331人次。2022年11月疫情时,该院又合并病区腾空住院部D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无症状及轻症患者共348人次。不仅如此,郭长城的电话还被作为太原市封控、隔离区居民的就诊咨询电话,公布到全市每个社区。“我第一次接那么多电话,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随时接听居民的咨询,有问就诊政策的,有问就诊路线的,还有电话问诊,需要提供治疗方案。”郭长城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2022年11月19日开始,该院作为牵头单位整建制接管太原市康宁方舱医院、太原市潇河方舱医院,共投入管理、医务人员共388人,共收治新冠无症状及轻症患者3743人次。

  12月7日“新十条”出台之后,该院迅速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保健康、防重症”。发热门诊,应开尽开,诊室从9间扩大到达到53个诊位。发热门诊最高峰每天100多人次,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联合救治,加强综合重症医学科、专科重症病区及可转化重症床位人员及设备配置,实有重症床位214张,可转化重症床位74张。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建立重症患者会诊机制,每日召开医疗救治调度会,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急诊高峰时达200多人次。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6日,不到1个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579人次。

  “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很快,医院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防疫措施和诊疗方案,确保实现对患者科学快速救治。”该院副院长袁建峰介绍说,“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还有不少医护人员写好请战书,主动冲到疫情防控第一线。部分医生护士进入隔离病区,长时间住在医院、工作在医院,一丝不苟地服务着患者。”

  能担当 整合资源应收尽收

  “大夫、大夫,快给看看,我妈她上不来气了。”“大夫,我爸烧了好几天了,吃了退烧药也不管用,怎么办?”“大夫、大夫”……医院急诊科的诊室、走廊里,前来就诊的患者随处可见,呼叫医生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新十条出台后,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和全省乃至全国的医疗机构一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急诊科、发热门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等科室首当其冲,与这一“非常时刻”正面交锋。

  每天,党委书记郭进升,医院院长李新华都要主持召开医疗救治调度会,院领导和相关科室主任共同听取急诊、发热门诊和重症监护室患者收治情况,每日根据需要调整政策,及时调配医院资源,保证需救治的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合并病区加强门急诊及重症医务人员力量,保证优势医疗资源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一系列具体措施也相继出台。

  “必须确保重病患者24小时实现清零。”这是急诊科的重任。高龄、因发热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和急危重症是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急诊患者的三大特点。面对新情况,医疗救治调度会当即做出决定:急诊说了算!不能让需住院患者滞留急诊,各科按急诊安排收治患者。同时要求“内科各专科大内科化”,所有内科病房都要将发热和呼吸道症状需要救治的重患者收进来,调动全院医疗资源拓展重症治疗能力。急诊科开设了2个分诊台,第一时间对接病人和家属。全科应急氧气全部打开,确保患者第一时间能实现吸氧,医生护士增加倒班频率,实现快检、快收、快治,应治尽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被新冠第一波冲击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动员全科医护早已做好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思想准备。自去年12月中旬起,短短三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6张的床位就已全部收满。最多的一天,新收入患者多达20位。在接收大量涌入的住院患者同时,科室门诊患者也不断刷新记录。呼吸科门诊每天加号100个,患者数增幅达到疫情前的4-5倍。慢阻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一个接一个住院,一个比一个危重,RICU床满、普通病房床满,各种急救仪器的滴滴声昼夜不停……科室主任尚晓凤“阳”后,一天都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接受的危重病人很多,几乎都伴有基础病,我们需要不断同不同科室会诊。”尚晓凤说,心电监护仪不够用了,全院调配;人员严重短缺,全院支援;低流量吸氧无法满足救治需要,无创呼吸机迅速到位,真的是举全院之力,共克时艰。医院专门建有专家会诊微信群,大家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会诊一个病例,提出当天的治疗方案。“我们都咬着牙坚持下来了,科室内治愈率达到80%,90%以上的患者得到明显好转。”半个月来,科室里医生护士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面对过去的这段时间,尚晓凤并没有多回忆,但看着病人逐渐转好,她欣慰地笑了。

  综合ICU(重病医学科),从死神手里抢病人,这样的说法不为过。在疫情高峰到来前,医院总结北京救治经验,将离急诊科只有二三十米的一个之前未启用的ICU单元,作为临时ICU,增加15张治疗床位,两天时间就开始接收病人。不少危重病人分诊后就送入ICU进行抢救。原来的ICU保持38张病床,增加医生和护士的配比。“进入这里的病人往往出现多脏器衰竭,病人没有自理能力,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吸痰、翻身、俯卧通气,还要提供生活照护。”科室主任吕效忠说。

  护理部统一协调全院护士,提前预判,从各科室抽调200名护士,通过集中培训、考核,安排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ICU,以应对高峰期。同时不断加强各科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危重病患者的能力。

  从2022年12月10日开始,各科室陆续出现医护人员发烧,“战斗性减员”明显。大家互相补位,一旦好转就立即回归补充战斗力。“只要不发烧就坚守岗位,只要不发烧就返岗。”成了大家默默坚守的原则。“最严重时,到岗率不到50%,但就诊患者居高不下。”护理部主任庞贵凤说,即使这样,医院将有限的医护资源向重症救治和急诊抢救方面倾斜,保证危重患者及时有效救治。同事发烧休整时,参加过2020年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医生李明坚守病房,创下72小时连班的“纪录”。李明说“自己并不特别,只是团队同事们的一个缩影”。

  善担当 构筑屏障春暖花开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急诊科在一次抢救一位呼吸骤停的患者时,急诊科护士长吴菲与同事轮流连续进行了两次心肺复苏,一次就是半个小时,虽然汗水浸透衣衫、腰也累得直不起来了,但幸运的是总算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因为“从未放弃的理念”始终萦绕在吴菲心间。

  ICU收治一名17岁的患者,转入ICU就出现心脏衰竭和呼吸衰竭,医生护士半个小时不间断的紧急抢救,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最大年龄的患者已99岁,感染新冠病毒并伴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入院时血氧含量只有80,明显有高烧、气紧等症状。经过一周多的治疗,患者各项体征趋于平稳,这几天就可以出院。

  ……

  经历这场“战役”,医院医护回忆的不是如何艰难,而是通过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推动诊疗工作如何更加科学、更加顺畅,如何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去年7月,太原市政府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建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医院拥有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许多优秀治疗资源和先进的治疗理念。去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带领相关专家来到太原医院慰问并进行培训,受正在山西省督导的国务院督导组的指示,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关医务工作人员约14万人通过同步线上参加了此次培训。

  这次培训主要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其中一项就是俯卧位通气。“以前我们也有这样的治疗方法,但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经过专家培训,我们迅速在全院推广。”护理部主任庞贵凤说,护理部培训所有护士和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俯卧位通气的标准做法,并出台了操作规范流程和标准,供大家学习,在病床边还建立“翻身卡”,让病人能翻尽翻、能爬尽爬。不仅轻度患者,危重病人由医生护士帮助也坚持做俯卧位通气治疗。“一个危重病人翻身需要6至8名医生护士同时进行。”ICU主任吕效忠说,通过配合,大家如何站位、谁负责管路等都得到很好的磨合,为以后重病患者抢救总结了经验。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不少患者没有进行插管、没有使用呼吸机就得到很好的恢复,许多患者病情得到稳定向好。

  副院长袁建峰介绍说,通过此次“攻坚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发热门诊的接诊、内外科联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下一步的学科建设和管理运营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全院上下携手赢得了这场“大考”,迎接久违的春暖花开。

  太报全媒体记者 南杰 通讯员 马剑茹

  图片来源: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宣传中心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