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推动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薄鸿 2022年09月27日 08:52

  山多地少、气候多样,丰富的小杂粮品种资源,成就了山西“小杂粮王国”的地位。杂粮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近1/3,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几年,山西做大做强小杂粮,让日常家里人吃的小杂粮变身“致富粮”。(《太原晚报》9月24日)

  人吃五谷,而杂粮营养价值最高。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把杂粮作为养生的主要食物。《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其中除米和面以外一般皆称杂粮,小杂粮是其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的作物,由于其中铁、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极高,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小杂粮虽好,但由于其小、少、杂的特点,在种植、加工等环节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其虽然有市场,但生产却跟不上。为了使小杂粮成为大产业,2012年我省启动了振兴小杂粮产业计划,提出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2017年,我省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出一批具有山西地域独特魅力的杂粮名优特品种和蕴涵山西文化元素的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功能食品。今年7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山西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资金、种质资源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推动我省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做大做强小杂粮,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科技的助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多年前,我省的小杂粮种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研究相对滞后,多数种植规模也比较小。近年来,我省加快加大科技创新促落实,农业农村厅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小杂粮新型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增加小杂粮附加值。同时,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小杂粮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一批批小杂粮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比如广受市场欢迎的高粱品种晋糯3号,是业界公认的优质酿酒原料,谷子品种晋谷40号,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性好……

  科技赋能,产业兴农。杂粮虽小,有科技的翅膀,也能飞得很高,杂粮虽小,有政策的东风,定能做成强大的产业。

(责编: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