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庆丰收 迎盛会 我在乡村乐享丰收”系列报道

给红薯当“代言” 丰收节上与农民朋友一起来“吆喝”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侯慧琴 2022年09月26日 07:20

记者(右一)正在帮杜培德(左一)“吆喝”。司勇 摄

  金穗卷起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

  甜丝丝的“玉露香”梨、脆生生的富士苹果、绵软甜糯的蒸红薯……金秋九月,我市丰收节主会场的刘家堡村,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场面。会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琳琅满目的名优农产品展示区。捧起扎堆儿的红薯、“气派”的南瓜,9月23日,记者跟随农民朋友一起“叫卖”农产品,共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丰收节上来“吆喝”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会场在哪儿?走入刘家堡村,不需旁人指引,循着这动人的歌声找就对了。

  绿油油的葫芦挂在架上,随风摇摆,跳起欢迎来宾的欢快舞蹈。一簇簇鲜红的山楂果挂在枝头,点缀了金秋。沐浴着秋日灿烂的阳光,置身于丰收的画卷,脚步也愈发轻快。

  广阔的玉米地畔,金黄的谷仓旁,便是丰收节的会场。名优农产品展示区,60个摊位有序摆放,农民朋友正忙碌着整理。

  44岁的杜培德是山西锦培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家人和社员帮助下,他将合作社生产的红薯、南瓜、梨等产品摆上摊位。尽管秋高气爽,忙里忙外的他仍然额头沁汗。“还缺人手不?”就这样,记者为杜培德当起“推销员”。

  争做农业“小百科”

  竹篮里,南瓜有的扁、有的圆;红薯刚从地里挖出来,还带着湿润的泥土……杜培德颇具原生态气息的摊位很快吸引了游客围观、拍照。

  有了“流量”,就有市场。记者快速整理下刚刚学习的农产品知识,向市民推销。“这个扁球形的是小板栗南瓜,旁边大两号的是大板栗南瓜,口感粉糯。这个是大南瓜,熬粥特别好。这个是甜面南瓜,咱太原人喜欢吃烩菜,放它进去味道那叫个美,熬粥也不赖……”

  “那我喜欢蒸南瓜吃,用大板栗还是小板栗南瓜好?”一位大姐饶有兴趣地“出题”。嘿,卖菜不能光会分辨品种,还得懂点儿厨艺。

  在杜培德的摊位“吆喝”,有点儿考验人,红薯有3种,南瓜有5种,特点、吃法各不同……“嗨,这算啥,我地里的南瓜和红薯品种还多呢,今年大丰收!”杜培德自豪地说。

  光说不尝“假把式”

  你说好吃就好吃?让市民说好吃才叫真本事。

  杜培德是土生土长的小店区王吴村人,在刘家堡村有熟人,找来锅现场蒸红薯、南瓜。热乎乎、香喷喷的红薯和南瓜切成块,一上桌,游客便围拢过来。

  “这个红薯真好吃,又甜又面,这是啥品种?”吃得香,人们有了兴趣,询问着。“这个是红心蜜薯,白的是白心蜜薯,蒸着、烤着都好吃!”记者忙不迭地应对。

  “我们还有一个‘西瓜红’的品种,也好吃!”杜培德不失时机介绍。

  这边吃得热闹,周围摊位也不甘落后。

  “尝尝小时候的味道……”华辰农耕园的工作人员把早熟富士苹果切成片,让市民品尝;清徐县清德铺村有400年红薯种植历史,农民小哥现场烤好流油的红薯,任人品尝;“喜四季”的大寿桃一个就有一斤多,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尝一块更能感受美妙滋味……

  丰收喜悦羡煞人

  一上午站着“吆喝”,嘴也干了,腿也困乏了。但大伙儿脸上的笑容还是那么灿烂。

  不忙的时候,去隔壁“串门”。清徐县孔村的王如兵现场滚起元宵,白糯糯、圆滚滚的元宵很是喜人。52岁的王如兵从小就看爷爷和爸爸滚元宵。那时候,家里种了糯米,自己磨粉,再用桂花芝麻花生当馅料。至今,他还保留着用石磨磨江米的传统,滚出来的元宵面质细腻、口感清香。

  晋源区枣园头村的梁学娟夫妻拉来自家的葡萄和“玉露香”梨。他们在沙土地上种植的“玉露香”梨,皮薄肉甜,远销上海。今年收成好,产量是去年的近一倍。

  酸爽的沙棘汁、醇香的奶制品……一个个摊位挨着逛,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满足。

  这种喜悦也传递给游客。67岁的石凤珍一早从市区赶来,一上午的时间,一家人臂弯里装满了收获——元宵、灌肠、杂粮面、红薯……“每年我们都要逛逛丰收节,感受农村丰收的美景以及农民生活的富足,特别开心!”

  丰收心语

  山西锦培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培德:我是小店区王吴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都知道咱小店的牺汤好,早年间,我开了饭店,专卖牺汤。为了保证牺汤品质,后来办起种羊育养基地。基地有了羊粪,又开起百余亩的蔬果园,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我觉得,农民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土地。我来自农村,现在带着一份情怀回到农村,带动农业发展,相信我们农村大有可为!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