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挑到健康食品?除了仔细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进行筛选,带有下面这些“字样”的食品要慎买。
牛奶——“调制乳”“乳饮料”
牛奶是补钙的极好来源,配料也很纯粹,只有一个“原料奶”,但“调制乳”就不一样了。
国家标准中对于调制乳的描述是“以不低于80%的生牛(羊)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采用适当的杀菌或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液体产品”。
也就是说,调制乳的主要原料是奶,但并不是纯奶,有很多自由发挥的地方,例如在其中添加糖、水、谷物、果粒、果汁、可可、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香精、色素、乳化剂、增稠剂等)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来丰富口味、塑造卖点。
这样的乳品中奶含量减少了,意味着蛋白质与钙含量也跟着减少,营养自然不如纯奶好。根据国家关于乳品的规定要求,牛奶中蛋白质含量≥2.9克/100克,而调制乳的蛋白质含量≥2.3克/100克即可符合要求。尤其是很多调制乳在乳含量下降的同时,还额外添加了很多糖,相当于把纯奶那部分的健康益处又抵消一些。
所以,选购奶制品的时候,可以着重看下产品名称和产品类别/类型,如果是“灭菌乳”就是纯牛奶,而调制乳需要明确标注“调制乳”。“乳饮料”是通过添加乳味香精或者少许乳成分做出来的风味饮料,营养更差,更不值得购买。
益生菌饮品——“杀菌型”
市场上的益生菌食品有“活菌型”和“灭菌型”(也叫非活菌型)两大类。
为延长保质期,有些产品在出厂前需经过杀菌处理,活性益生菌也会被杀死,从而失去活性。虽然这类产品中活性益生菌没了,但还存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不过它们对身体有多大益处,目前需要打个问号。
需要冷藏的活菌型益生菌饮品肯定比“灭菌型”有更多的保健作用,但如果运输、贮藏中冷链不够完善,或运送中又将其放置在了常温下,活菌将加速衰亡,产品的营养价值便会打折扣,所以大家挑选时要注意查看其是否处于冷藏状态。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杀菌型产品也会放在冷柜中销售,有可能会混淆大家的视线。
奶酪——“再制”
作为奶制品的一种,奶酪营养价值可圈可点。
按照加工工艺,奶酪可分为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
天然奶酪是由牛奶按照发酵凝乳、排乳清等关键步骤直接制作而来的,其配料表上一般只有巴氏杀菌乳、乳酸菌(具体菌种视产品而定)、凝乳酶和食用盐四种原料,也叫原制奶酪。
而“再制奶酪”,就是在天然奶酪的基础上对口味与形状等方面加以改进之后的奶酪,目前市面上再制奶酪的比例很高。既然是再制,可改进的“空间”就非常大,有的再制奶酪含有脱脂奶粉,降低了原制奶酪的使用比例;有的里面额外添加了糖、奶油、香精等,让口感更香甜。
总之,再制奶酪花样多,选购时要认真查看食品标签,配料表中“奶酪”这种成分位置越靠前越好,同时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和钙含量较高,脂肪和钠含量少的产品更健康。
酸奶——“风味”
如果你买的酸奶带有“风味”两个字,比如“风味发酵乳”、“酸酸乳”、“乳酸菌饮料”等,往往不是真正的酸奶。
“风味”往往并不是指口味,而是商家为了提升酸奶的口感和营养添加了别的成分,比如果粒、谷物、营养强化剂、添加剂等。当然,最常被添加进去的还是糖。
风味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原味酸奶低,糖和脂肪的含量比酸奶要高一些。
一般而言,就营养价值来说:
酸乳/发酵乳>风味酸奶>乳酸菌饮料
如何判断自己买的是不是酸奶?如果商品名称是“发酵乳”“酸奶”“酸牛乳”“酸酪乳”等名称,一般指的是酸奶。若名称拿不准,可再看一下“产品类别”,产品类别是“发酵乳”就是酸奶。如果写着“风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那你可要慎选了!
番茄酱——“沙司”
番茄沙司与番茄酱听起来很像,其实差距很大。
番茄酱大都是纯番茄制作,而番茄沙司是在番茄酱的基础上加入白砂糖、果葡糖浆、盐等很多成分“调制”而来。
论口味,番茄沙司会更“好吃顺口”,比如很多快餐中搭配小食吃的所谓番茄酱,其实大都是番茄沙司。从营养来看,番茄沙司远不及番茄酱。一是,番茄沙司加入很多“杂料”,稀释了番茄酱的含量,颜色变浅,意味着番茄红素含量大大下降。二是,番茄沙司里面往往添加了白砂糖等糖分来中和酸度,增加了精制糖摄入。三是,番茄沙司添加了食盐、谷氨酸钠等成分,钠盐含量升高。四是,番茄沙司经过稀释与层层“折腾”,维生素C含量比工序简单的番茄酱降低很多。
挑选时要注意,先看下商品标签上的“名称”是“番茄酱”还是“番茄沙司”;接着再看配料表,如果只有“番茄”一项,说明就是纯的“番茄酱”,如果成分长长一大串,十之八九就是“番茄沙司”了。
酱油、醋——“配制”
酿造酱油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小麦粉、麸皮或稻壳等其他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而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浆,再加入少量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其中以全氮含量为标准,配制成分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
酿造醋是指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生产的含有醋酸、乳酸等多种有机酸及其他香味成分的醋。
而配制醋是指不经发酵过程,直接将食用冰乙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其成分较为单一,酸味物质主要是乙酸,且其他有机酸的含量极低。
配制酱油的过程中,存在氯丙醇超标的风险,氯丙醇类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肾、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皆有一定的毒性,还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在制作过程中,还会将酿造酱油进一步稀释,降低营养价值。
而食用配制醋短时间内身体不会感到不适,但如果长期食用,过量的冰醋酸则会对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造成刺激性反应。
为此,2021年6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对酱油和食醋的质量安全加强监督管理。公告中指出,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严厉打击使用工业盐、工业醋酸等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
这也就是说,以后“配制酱油”不得叫酱油,“配制食醋”不得叫食醋,不能再卖了。快去看看你家里囤的酱油和醋,是否有“配制”二字,如果有,建议你尽快丢掉。
挂面——“碳酸钠”
通常挂面的配料表很简单,就是面粉、水和食盐,而有些挂面则会加入“碳酸钠”。
碳酸钠也叫食用碱或者苏打,很多人会将它和小苏打混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相比小苏打(碳酸氢钠),碳酸钠的碱性程度更高,摄入过多会破坏胃液的酸碱平衡,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本身有胃病的患者,会使得不适症状加重。因此,不推荐含有碳酸钠的挂面。
在购买挂面时,看一看钠含量也很重要。挂面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食盐(氯化钠),一方面为了让面条更易于存储、更白亮,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缩短煮熟时间。
也就是说,煮面条的时候,即使一勺盐都不放,你也在摄入盐分,烹调时再加食盐、酱油、豆瓣酱、辣椒酱等配料,就很容易让你一天的食盐摄入量超标(每人每日食盐摄入不宜超过6克)!
长期盐摄入过量,不仅会增加高血压、骨质疏松风险,还会加重心脏、肾脏、心血管等负担。因此,买挂面的时候最好选择无钠挂面(钠含量0%)或者低钠挂面(钠元素含量在500毫克/100克以下)。
燕麦——“小麦粉、玉米粉”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吃燕麦能减肥、控制血糖。于是吃了半个月过去,体重一点没掉,脸倒是圆润了几分......很明显你买错了燕麦。
购买燕麦时要看清楚食物配料表,一类是配料表中只有燕麦,这是真正的天然燕麦片,口感比较粗糙,保健作用最好。还有一类是经过碾压的燕麦片,因为燕麦粒比较硬,有些难煮,压扁后烹调起来更容易,只需要用沸水冲泡就可食用。
还有一类就是配料表中除了有燕麦,还添加了小麦、麦麸、香精、奶精等成分,这种产品的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单纯燕麦的营养价值,不推荐大家购买了。
如何挑选食物?
1、营养价值
如果你在选择食物时,无法辨别营养成分,可以查看配料表。在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的,含量就越高,并依次递减。所以,尽量选择天然原材料靠前的。
2、小心套路
现在不少商家会玩文字游戏,知道大家害怕高糖食品,所以就在宣传中宣称“无蔗糖”。但无蔗糖并不代表不含糖,其中还有可能含有麦芽糖、半乳糖、乳糖和果葡糖浆等。一定不要掉进商家的文字陷阱里!
3、少添加剂
不少添加剂现在的名字十分隐秘,导致很难辨别。下面这些名词,希望对大家有用!
甜味剂:带有“糖”“蜜”“甜”字的,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糖精、甜蜜素等。
色素:带“颜色”字眼的,比如日落黄、胭脂红、亮蓝、柠檬黄、诱惑红等。
防腐剂:带有“苯甲酸、山梨酸、亚硫酸”等字眼。
增稠剂:带“胶”字眼的,比如阿拉伯胶、卡拉胶、果胶、琼胶、明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