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万花筒

山西碧村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研究新发现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陈辛华 2022年09月06日 09:00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人和动物骨骼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发达的粟黍农业被添加新的生产力要素后,所形成的生业经济及其发展,可能是当地聚落剧增和分化,乃至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原因。该成果于8月30日发表在国际科技考古期刊《考古科学:报道》上。

  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黄河南流两岸、黄土高原西北边缘,聚落数量骤然增加,聚落层级明显分化,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出现了石峁这样该地区乃至中国已发现的最大城址。

  为了揭示这背后的动因,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展研究发现,碧村遗址作为连接石峁遗址和其他小型聚落的次级中心聚落,在文化交流和物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项研究采用动物考古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重建了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南流两岸、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先民的食物结构,揭示了当时的生业经济。动物考古学结果初步显示,这一地区的牲畜中,猪和羊的比例最大,且几乎相当,牛的比例仅次于猪和羊。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猪主要以粟黍类食物为生;羊和牛则以野生食物为生,但食物结构中也明显添加了粟黍类食物。

  当时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除农田外,还有大量不适合粟黍农业发展的深沟大壑,但却是优良牧场。研究显示,当时羊和牛的大量饲喂,并没有和养猪业产生冲突,而是更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野生资源和粟黍农业的副产品。具体而言,冬春季节野生食物不足以满足羊和牛的日常所需,粟黍秸秆等自然成为重要食物补充和饲料。在粟黍农业及家猪饲喂的基础上,羊和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要素,不仅为先民的生业经济增加了活力,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物质资源的产出。

(责编:范婉璐)